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01期) 电子版

类型:双月刊  类别:艺术收藏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     展开
原价:¥38.00   促销价:¥22.89
  • 促销信息
  • 全年订阅更优惠!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目录
卷首语丨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集思丨南北名家,共议《繁花》:一部现象级电视剧的启示
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由王家卫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繁花》,讲述了以阿宝为代表的小人物,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凭借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魄力,实现了自我成长,改写命运的动人故事。全剧回望过往,观照现实,以乐观积极的时代精神为底色,...
集思丨略论电视剧《繁花》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一 曾在国家广电总局从事过电视剧创作领导管理工作十余年的老友李京盛观罢秦雯编剧、王家卫导演的30集电视剧《繁花》,认为该剧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给今日荧坛投下了一颗“炸弹”! 此言不假,有深意藏焉!我亦有此同感。《繁花》未播出,预热有方,观众...
集思丨我们该如何书写时代精神?
外乡人看《繁花》,一定会有文化隔阂。最早我听上海人讲“腔调”一词,觉得这是个贬义词,比如说:“这个人有腔调”。我的理解是:“这个人装腔作势”。现在知道“腔调”有表扬的意思。尹鸿老师特意提到《繁花》中的腔调就是高级感和内涵。这就是文化隔阂,毕...
集思丨《繁花》:电视大片与间性艺术中的流溯之美
30集电视剧《繁花》自去年12月27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其他台网联合播映,在全国观众中激发起有关20世纪90年代上海人、上海话、上海传说等话题的热潮,也同时激荡起真实还是虚构、时代精神还是虚拟时空等诸多争议。无论其答案究竟如何,这股热潮...
集思丨电视剧《繁花》与五个关键词
从理论层面剖析电视剧《繁花》,最简洁的方式是梳理关键词。有五个关键词是绕不开的:金宇澄、王家卫、上海、小说与电视剧。 金宇澄是电视剧《繁花》相关的第一个关键词。谈金宇澄,不是要像媒体那样介绍金宇澄的相关信息,而是从理论层面梳理金宇澄的文学背...
集思丨以个体反映时代,以影像凸显风格
电视剧《繁花》播映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虽褒贬不一,但该剧开播时豆瓣评分为8.1分,后逐渐上涨为8.5分,说明大多数观众对《繁花》是肯定和喜欢的。一部电视剧能引起如此热议和争鸣,本身就显示了其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繁花》的热播...
集思丨《繁花》:商业伦理理想、世俗感性张扬与对上海的想象力消费
直观而言,《繁花》是王家卫以高度作者性、风格化、电影化的语言以及诗意化表现性场景、非情节剧化的叙事结构,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革中的上海和上海人。但显然又不止于此。《繁花》之引发类乎90年代初《渴望》的全民观剧热潮,绝不仅仅因为上海...
集思丨从珍珠耳环看《繁花》的“当下性”
关于《繁花》的诸多评论,肯定的主要是称赞其影像美学、沪语入文、细节丰富,批评的则更多聚焦于个人风格、叙事手法、缺乏时代感等。尤其不少批评认为《繁花》营造的是个人想象中的20世纪90年代上海,在凸显强烈个人风格的同时,忽视了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
集思丨修辞立其诚——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發展”。 2023年12月16...
集思丨面对真诚
今天是一个文艺众声喧哗特别需要文艺批评的时代,也是一个文艺批评闪烁无定相对缺失的时代;这是一个文艺创作数量空前繁荣且人们对文艺批评抱有极大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文艺批评自身陷入判断迷茫令人失望的时代;这是一个文艺批评从未有过的可以大展身手的时...
集思丨在场的志业
今天有目共睹的现实是,移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带来了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崭新形态,去中心化、去权威性激活了知识民主与活力,也让文艺评论更加众声喧哗和碎片化。人们讨论它的存在,并自然接受所有关联对象的发声都具备评论的性质。作为一种建立真实联系的思想形...
集思丨留住坦荡 呼唤真诚
上海戏剧名家荣广润先生说:“毛时安是一个文艺评论的全能型人才,他几十年的文字几乎覆盖所有文艺领域。他对戏剧的热情,对难得的舞台佳作的喝彩,对平庸之作的叹息,对挥之不去的创作弊端的焦虑,对创作繁荣的急切期盼,成为了我对他的记忆中最生动部分。”...
集思丨“思想和艺术”的“守夜人”
美国戏剧评论家埃里克·本特利在《作为思想家的剧作家》一书中这样写道:“戏剧值得被认真对待”“富有想象力的剧作家必须通过一个自我来表 达”—这个“自我”就是“思想和艺术”。古往今来,但凡那些经典的、杰出的剧作,无一不在思想与艺术的结...
广益丨现代主义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式风景”
作为2024年度首批展览计划之一,备受瞩目的2024开年巨献“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于1月27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观众见面。该展览汇聚两位艺术大家200件/组极具代表性与观赏性的精品力作,以全新的策展和恢宏的气魄,呈现...
广益丨我看“中国式风景”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于2024年1月27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了。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也是中法两国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举办这样的展览,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广益丨“中国式风景”策展论述
关于主题“中国式风景” 中国绘画去向何处?百年来心系中华文化命运的仁智之士徘徊在各种选择的十字路口,并做出各自的解答,这也是林风眠和吴冠中都曾面对并为之苦苦求索的问题。因时代差异,在林风眠伴随着救亡图存使命的“中国画去向何处”难题之外,吴冠...
广益丨大道至简
说起林风眠的艺术,人们总会联想到抒情和东西融合的诗意之美。然而,林风眠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所树立的不仅仅是孤寂的诗人形象,还有现代艺术的启蒙者形象,在这方面与其说他接近传统文人,还不如说更接近一位现代科学工作者。实际上林风眠及其在国立艺专的学生...
广益丨林风眠在上海美专的印痕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纵观其一生,他与上海的缘分,如同一幅绵长的画卷,彼此牵涉时间长达数十年。1919年...
广益丨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上海样本”
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城市精神的构建,并对城市精神的主要内涵、实现路径等作出重要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提炼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
广益丨当艺术联结起亚洲与大洋洲
本文以“远南之递—来自大洋洲的当代影像展”与“几近天堂:错识/亚太地区的闲暇和劳作”展览为案例具体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立足本土,强调在地性的同时推动“一带一路”艺术交流的工作思考与实践。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自2003年建馆以来举...
广益丨民营美术馆的担当与城市精神的映射
从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品牌构筑而言,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的蔓延与发展,一如城市肌理,在它们的身上,有着海派都市多元的外部特征,也有着开拓的勇气、人文的情怀以及构筑健康艺术生态的理想。诚然,外表的光鲜那是走马观花,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实际的经纬纵横,...
广益丨戏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走出去”经验探赜
作为文化符号和媒介纽帶的戏曲艺术,具有承载民族身份认同、形塑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功能,该领域的实践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积攒了洋洋的经验。早在1735年,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的法译本元杂剧《赵氏孤儿》便发表于《中华帝国全志》,该剧本被认为是“...
广益丨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国产纪录片的内在力量
我国纪录片作为政治與文化交流领域的国际传播实践早已有之,而真正产业化意义上的融入西方主流影视传媒领域开展国际传播与海外推广的实践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有一些纪录片开始登陆海外市场,但当时的制作水平和国际认可度相...
广益丨内容、视角、策略
近四十年来,全球化变革和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推动中国纪录片发展渐入佳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文艺创作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
言之丨2023年度艺术发展研究报告(电影·电视剧·音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随着疫情阴霾散去,上海文化艺术事业在经历三年艰辛之后,迎来全面复苏。艺术领域佳作频出,好戏(展)连台,热点不断。为了全面展示上海艺术发展的面貌,本...
言之丨2023年上海电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电影迎来全面复苏。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3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549.15亿元,基本恢复至疫情前2017年水平,1全球票房贡献比例提升至23.3%。全年城市院线净增银幕数2312块,银幕总数达86310块。城市院线共服务观众...
言之丨2023年上海电视剧发展研究报告
2023年,上海电视剧行业继续加强“沪产电视剧”品牌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上海精彩,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口碑之作,推动上海电视剧创制再上新台阶。 基本情况 1.电视剧创作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2023年,沪产电视剧紧紧...
言之丨2023年上海音乐发展研究报告
2023年度,上海的音乐发展在原创力作、演出活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演艺产业等领域卓有建树。演出市场的强势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输出、引人瞩目的新媒体音乐评论等是年度值得关注的行业热点;重大文艺创作、演艺新业态和科技融合发展等方面则蕴含...
言之丨赋予连台本戏新的活力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节上,上海京剧院出了一支“奇兵”—他们参演的是重新整理排演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以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为主的全国京剧展演中选送这样一个剧目,似乎显得有些特别,然而细想起来,其实倒是可以看出上海京剧院继承并发展海派...
言之丨践行“三并举”方针,繁荣京剧剧目创作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以“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坚持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方针政策,集中展示了各地京剧院团近三年来的优秀剧目成果、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各艺术院校的教学成果,彰显着京剧有序传承与持续创造的活力,同...
有据丨“言”音乐之“象”,“道”音乐之“意”
言说音乐,涉及到语言与音乐的本质,即通过声音传递不可言说的内容。1而“道”是最高的“言”,不可言说即不可道的,不可名的。笔者借用王弼的《周易略例》中关于“言”“象”和“意”的三层结构理论,对音之“象”和音乐之“意”进行理解和阐述,从而试图“...
有据丨回到可感的世界经验
公元前70万年左右,人们在印度中央邦的石英岩洞穴中发现的达比莫贝特卡岩(Bhimbetka)和达拉奇—查丹岩(Daraki-Chattan)杯状石,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史前艺术品。它们是在坚硬的岩石上,经过三万多次的敲击所形成的半球形的凹...
有据丨上海民营美术馆与高校公共美育共建的意义及路径
参观美术馆是人们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美育知识的殿堂,也一直是社会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主体。当下,随着我国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在精神生活的提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馆的外延也因此拓展,走向综合。其基本职能已不再局限...
有据丨资讯
01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9)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揭晓 2023年12月12日,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9)于上海久事美术馆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伦敦的Michael Kurtz斬获大奖,获得人民币 80000元奖金和一次赴中国...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
上海艺术评论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37.34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上海艺术评论

杂志价格:¥22.8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上海艺术评论

杂志价格:¥22.8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