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评谭

创作评谭 (2024年01期) 电子版

类型:双月刊  类别:文学小说
《创作评谭》一本融作家、作品和评论为一体的杂志,一本创作与评论并重的杂志,一本对文学有所担当、有较强的文学个性和文学精神...     展开
原价:¥15.00   促销价:¥9.00
  • 促销信息
  • 全年订阅更优惠!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目录
专题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丨景德镇陶艺展与城市文化象征
“展览”是将物品经过陈列设计,辅以主题和诠释,在公共场域进行展示,达到与观众沟通的目的[1]。“策展”概念自1990年代引入国内,“策展人”通常被定义为展览的主要召集人,且具备了某一艺术领域的规划和整合能力[2]。随着近三十年来政府对文化发...
专题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丨展览:城市的精神地标
受访人: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知名陶艺家、策展人 访谈人:连芷平,跨领域艺术硕士,哲学博士,任教于高校艺术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 访谈地点:景德镇,金文伟工作室 “做陶是命中注定的事” 连芷平(以下简称连):您觉得陶艺创作对您意味...
现象丨ChatGPT时代语境下的文学观察
编者按: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ChatGPT将如何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知识的关系,甚至带来人类整体认知方式的转变?对其发展的基本定向与把控,离不开相关领域学者的深度介入。近日,...
现象丨文学出圈现象漫谈
导语:近年,大量严肃文学作家积极融入新兴媒体平台。作家们或参加综艺节目和作家访谈,或用参加脱口秀直播等来跨界出场,或通过回应社会热点与当下对话。作家从书籍封面的署名变为丰富真实的视觉形象,通过网络,走出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圈,走到...
现象丨文学出圈与作家的公共形象
近几年,“文学出圈”的说法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场合被提及。文学出圈的表现有层出不穷的与文学相关的纪录片,如《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岛屿读书》《文学的故乡》等;文学机构组织的各类以文学作为主题的盛典活动,诸如“文学脱口秀”“鲁迅文学奖之夜”等等...
现象丨狂欢语境中的思想疗愈
近年来,以余华为代表的几位国内顶流作家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很大热度。过去两年,仅余华一人就登上热搜四十余次。在这一过程中,余华与“潦草小狗”“躺平”等等颇具喜感与新潮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出席综艺节目《我在岛屿...
现象丨出圈的泪与笑
近年,许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依凭文学期刊而出名的严肃文学作家从书籍背后走出,进入互联网。在新媒介环境中,作家个人形象频繁出场,并在文学圈之外引起广泛关注,而非作品。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是余华,在他的出圈中,他的长篇小说《活着》频繁出现...
视点丨“非虚构:历史回顾、历时演变与新的可能”笔谈
主持人语:就家族相似性而言,非虚构与新闻报道、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甚至叙事散文有一定的关联,但非虚构终究不是上述文体。其原因就在于,非虚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体自觉的文类。这样一种文体自觉在人们对非虚构的执念上有所呈现—似乎只要打上非虚构的...
视点丨“非虚构文学”何来与何为
最初听到“非虚构文学”这个概念时,私以为是充满悖论的—首先,文学的写作怎么可能离开想象和虚构呢?“非虚构”中“非”的所指究竟是严格的否定还是一种策略性的前缀?其次,若是从文学纪实或忠实记录现实的角度而言,此前不就早已有史传书写的传统和“报告...
视点丨“非虚构”四十年
自1980年董鼎山的《所谓“非虚构小说”》面世至今,国内文学批评界关于“非虚构”的讨论走过了四十四年的道路。在这四十四年间,学界在“非虚构”的概念内涵、外延、文体分类、功用等方面多有别论,不同时期“非虚构”研究的方向与重点也各有不同。理论界...
视点丨逃逸身份政治:新工人文学非“非虚构”的可能
范雨素是新工人文学的代表作者,2017年以《我是范雨素》一文成为“网红”。2023年1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久别重逢》。这部被视为她人生第一部自传体的小说,表面上看与此前广为流传的《我是范雨素》大致吻合,她也表示其故事...
视点丨万卷藏书宜子弟
早年在山西读书,后又在北京工作。虽则写诗,也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当有人问起江西诗风,还是时常要借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首》来回答:“论诗宁下涪翁拜,未做江西社里人。”那时,一心学唐而不自满,自诩笔能扛鼎,立志要上溯汉魏。然而,少年轻狂,不沉淀...
视点丨响应工业新时代的召唤
人们往往用非此即彼单一的观念来看待现实,并不理解繁复、多维是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为此,对当下的认知往往浮于现象、表面。中国工业进入新时代,即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升级,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同时,也开启了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步伐。多维...
江西画派丨从“西江派”到“江西画派”
导语:中国画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现象,就是画派林立,如“吴门画派”“华亭派”“新安派”“娄东派”等等。这些画派一般以地域命名,且其中必有一位或数位核心人物。在当时的江西地区亦有所谓“西江派”或“江西派”之说。时人李廷钰在跋罗牧...
江西画派丨“墨气滃然”
研究罗牧山水画风格成因,首要关键点在于明确知悉其山水画艺术风格。关于罗牧画风介绍的最早记录,是在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中,如:“罗牧……工山水,笔意在董黄之间。《西江志》云:得笔法于魏石床。林壑森秀,墨气滃然,诚为妙品。江淮间亦有祖之者,世...
江西画派丨以古为师
陈师曾的作品风格极为多样,其中有一类“以古为师”的作品,体现出与“古”的两方面独特联系:一是在临古、师造化后脱离古人及物象束缚的自由书写。他的师古即是师古人之写意状态,追求的是“画成随手而不用意”的自然偶合,谓之“自在画”。另一是通过援诗词...
江西画派丨“画可从心”
傅抱石的中国画创作以强烈的时代特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时代精神的不懈追求始终是其艺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他也以创造性的笔墨风格回应时代,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顽强生命力。但是,如果将宏大的历史叙述先入为主地作为解读傅抱石作品...
读诗丨沉郁素朴的生命之悟
长居于修河中游武宁县的瘦梦,其诗向来是沉默而忧伤的,但这几年分明有了一些别的变化。 瘦梦的诗歌依然素朴而厚重,低沉平稳的口语化叙事,内敛隐忍的情感。但阅读中时时能感受到他的波澜不惊之下蕴蓄着强大的能量,像火山下暗流涌动的灼烫岩浆,像海底即将...
读诗丨日常记(组诗)
瘦梦,本名熊小平,男,江西武宁人。已在《星火》《散文·海外版》《华夏散文》《诗歌报》等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曾获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出版《瘦梦诗选》新诗卷和散文诗卷两部。 草 地 远远望去 这群除草的女工,散落在...
新作丨在民间文化的记忆里寻找历史的一种可能性
读毕欧阳娟长篇小说《天下药商》(安徽文艺出版社,2023年),仿佛跟随着她笔下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一次将临江府的中医药技术从偏安一隅推广到遍布天下的过程。 作品以明末清初天灾频发、瘟疫肆虐、战乱绵延的局势为大时代背景,以两男两女的情感纠葛为线索...
新作丨候鸟不更人间事
2019年10月17日,我随江西省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中心谢琼女士前往都昌县,深入鄱阳湖区,调查候鸟保护情况。晚间,我委托接待方请诗人周玲一起用餐,以了解地方文化。周玲把散文作家李冬凤也请来了。我们因此相识。 2019年秋冬,我为写《鸟的盟...
新作丨性本爱丘山
春暖花开的季节,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此时,邱建国(笔名丘山)兄的诗集《交流电》(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出版了。很快收到他的签名赠书,甚是高兴,忙不迭地读起来了。我非诗人,不写诗,但偶尔读读诗,附庸一下风雅。因为心中也老念叨人们常说的...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
创作评谭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54.00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创作评谭

杂志价格:¥9.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创作评谭

杂志价格:¥9.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