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中国结编织过程彰显的育人之道

谢玉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5期

摘  要:美术教育是人的和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校基于核心素养,聚焦“开放觉民”的特色文化品牌,开发并打造了中国结特色校本课程,希望通过实施和开展特色中国结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和编织中国结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非物质遗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了新课标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搭建自我实现和成功体验的平台,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笔者选择了中国结这个在远古时期就有的绳结艺术进入课堂,以探究传统艺术在美术课堂内实现有效的技艺传承,以及育人之道。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国结;传统文化;修身之道;处世之道;天人之道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5-021-02

美术教育是人的和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我校基于核心素养,聚焦“开放觉民”的特色文化品牌,开发并打造了中国结特色校本课程,希望通过实施和开展特色中国结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和编织中国结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非物质遗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搭建自我实现和成功体验的平台,从而落实素质教育。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经过人类的不断发展,中国结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装饰当中去,如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 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而延续至清朝才是中国结真正流传于民间艺术的时候,当时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到民国69年(1980),由台湾一群热爱结绳艺术的朋友广为收集整理与研究,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类之众,文化承载之深厚,让我在传统文化的艺术海洋里遨游 。我选择了中国结这个在远古时期就有的绳结艺术进入课堂,以探究传统艺术在美术课堂内实现有效的技艺传承,以及育人之道。

我校中国结课程的开设得到师生们的喜爱,也影响着每个学生。每次上中国结兴趣课的情景都让我感动,其情形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因为人数的增加不断地更换更大的教室,最多时达到七十五人,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班只能是五十人。可是当我看到她们渴望的眼神,兴高采烈的心情 ,我不忍心筛选他们。他们因学会编一个简单的结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她们用自己编的结送给亲朋好友,她们因可以学中国结而自豪、满足、幸福,他们因学中国结改变了自己并影响其他人。

中国结课堂通过编结教授的是更深层次展演绳结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编结过程,体现它的结面和结理所承载的学术理论。学艺编结先学做人,在传统文化传承技艺时一样,都是必须有的共同先决条件,就是在融进骨髓里的民族文化基因。下面就我的教学实例来谈谈在中国结教学中如何融进修身之道、处世之道、天人之道等精神。

一、中国结学习过程之修身之道

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静”、“忍”。 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

古人的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而要“修”要“养”,就首先要能“静”能“忍”,否则,心浮气燥,如何修得下去,养得起来? 那么小小的中国结编织如何彰显古人的修身之道呢?

我们在编织中国结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静”、“忍”。中国结是一根红绳艺术,一条绳子用经纬相叠、挑上压下的手法编织着自己脑中所想、心中所念的作品。当你在编织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手上的活计就会表现出来,你可以从你编织的作品中看出来。所以,如果你觉得疲惫、失落或者心烦,就放下手中的作品,出去走走。如果你正感到愤怒,你的绳子会被拉得紧紧的,结形变样,无法调整。所以你想编一个漂亮、美丽、心仪的中国结作品,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并把它注入你正在编的中国结里。否则,心浮气燥是完成不了。

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小谭,他的表现是为所欲为,可以用无法无天来形容。在他的心里是没有学校、老师、同学的概念,来到学校也不是学习的。只是除了我的课堂,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无法上课,包括班主任。每天他在教室除了吵闹,就是与同学打架,一句不和就拳脚相加,影响很大,全校师生无不认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他能非常安静地上课。为什么?因为他喜欢我的美术课,喜欢画画,并且画的还不错。我抓住他的兴趣爱好,表扬他,和他谈心,交朋友,慢慢的他对我没有敌意,把我当朋友。我还让他当小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画,因此他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对我的美术课就非常期待了。更不用说我的中国结课堂,他对我是言听计从,不吵不闹,出奇的安静。编织中国结的时候,他那种专注,你是没办法与他平时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的,就算有同学影响他,也能忍让,不会出现打闹的状况,他浮燥的心也因为编织中国结而平静。当他编完中国结时那种欣喜若狂的神情,那种对中国结由然而生的喜爱,让你无法相信他是那样的学生。因而他的班主任戏说:“谢老师,你每天都带着小谭去上课就好了,特别是中国结课,我们的课就能正常上。”原来,编织中国结还有这样的魅力,改变了自己影响其他人。

有一次,是学校的一个学科竞赛,不知道小谭因为什么事,又闹起来。在教室里嚎啕大哭,不管老师用什么方法,他就是不停。不但本班没办法考试,还影响其他班。我在其他班监考,也听到他的哭闹声了,我知道这时候只有我才能教育他。于是我找了一条编中国结绳子,来到他的班里,让他跟我出来。他看到我,停止哭闹,乖乖的出来了。我搬了两张椅子各自坐在课室外的走廊里,教他编吉祥结,这时候的他特安静,我边教边讲解学艺编结先学做人的道理,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之道。

在学习编织中国结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教他们用手去编织中国结,还要教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认识中国结。不但要学会尊重长辈、培养耐心、人际交往,还要理解中国结的结面和结理所承载的学术理论。既学习了编织中国结技艺,也学习了中国结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之修身之道。

二、中国结学习过程之处世之道

谦让别人就是处世之道。立身做人等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所应遵循的原则。处世之道是与人相处交往的态度和方法,也叫做处世哲学。

中国绳结艺术是古老的结绳记事衍生的符文化的延续,又是特定在女性世界里,世代相传的一种女红手工文化,俗称女红的女性文化。但是在我们学校中国结的课堂里,男同学编的更好,更认真,更有创意。这种女性文化让男同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对结面和结理所蕴含的处世之道理解得更透彻,并且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

在中国结的课堂里,男同学的手虽然没有女孩灵巧,心却很细,一点也不比女孩逊色。特别是平时表现比较差,上课小动作较多的男同学,来到中国结课堂,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按照编结步骤挑、压、穿、插、进、出,一心一意要编出喜爱的中国结。当他们编错后不厌其烦地重新开始,这种耐心让我刮目相看。有的同学没带绳子,他们大大方方地让同学与他共用,这种包容让我感动。当同学请教他们,他们非常乐意的分享自己的经验,这种谦恭让我暖心。当他们经过千辛万苦才编出心爱的作品,那种毫无掩饰的喜悦、快乐洋溢在脸上,我都是满满的幸福。看着他们的变化我喜在心里,也毫不吝惜对他们的赞赏。现在最可贵的是,自从他们进入中国结兴趣班以后,他们的改变已经让其他老师刮目相看。学习、生活习惯进步了,上课也认真,小动作没有,成绩也有很大提高,与同学交往也懂得谦让、包容。他们的改变如此之大是因为在中国结班里找到自信和成就感,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而重塑自己。

因为编织中国结,他们找到快乐和自信,理解这个古老绳结艺术的文化价值之处世之道并传承下去。

三、中国结学习过程之天人之道

中国古人是“天人并挙”的,不妨将其宇亩观、人生观合称为“天人之道”。道不远人:对中国传统“天人之道”的理解。因为道不远人,我们可以顶天立地,努力寻求自身的价值理想,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因为道不远人,我们可以时时悟道、处处悟道,不奢望强求,不矫揉造作,永远以最纯真的姿态面对世界;因为道不远人,我们可以让古圣先贤的光辉生命在我当下“活”出,照亮芸芸众生。

在中国结课堂里,有一群这样的学生,他们对中国结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学得很快,学得很精,成绩优秀。他们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自学能力很强。他们学会创作,在作品中渗透自身的价值理想,每一幅作品漂亮得让人钦佩。她们懂得合作,当一同编织着一根根红绳子的时候,她们知道,她们正将中国结所传承下来的知识编织在一起,就像编织她们共同的人生关系,编织她们多彩的童年,编织她们的未来,编进了她们的宇宙观、人生观。他们在编织中充分诠释对中国结传统文化之“天人之道”理解与传承 ,因为道不远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中国结的编织教授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绳结艺术里把自己的艺术美感和浓浓情思融入其中,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他们从中国结的编织中悟出育人之道,践行它,回馈社会。让中国绳结艺术展示在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并展现出中国人的智慧,传递着我们的思想和信念、情感和友谊。

参考文献:

[1] [美]JM.杜赫斯特、L.欧尼尔、M.马克唐维尔、C.欧卡达一卡尔森、A.翁/文  崔可望/译  赵蓉/校订,编织由中心开始—一个以文化视角审视艺术教育的案例 [J].中国美术教育,2017. 02  86-89

[2]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住.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2012

[3]中国结艺网www.zhongguojie.org

(作者单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广东   湛江   52400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