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对策探究

宋筠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期

【摘要】  历史解释能力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文章以史料为切入点,在分析历史解释能力及史料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对策,以使学生在史料的辅助下进行历史故事的探究,以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解释能力 史料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3-096-010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并要求学生对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忆,忽视学生获取教材中历史信息和解释历史的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依托,重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史料的辅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史解释及史料内涵

1.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主要是在特定的史实和史料的基础上,应用逻辑推理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得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历史解释能力是应用一定方法对史实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对高中学生来说,历史解释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和对历史事件背后内涵的分析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重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通过史料的有效应用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2.史料

史料主要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材料,包括文字性史料和非文字性史料。文字性史料包括史书、碑文、典籍等文字资料;非文字性史料包括文物、建筑、古乐等资料。史料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资料。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养成历史信息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而历史信息的分析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3.史料应用要点

史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历史的资料,其能加强学生对史实的认识,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史料时,要选择科学性、真实性史料,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如在“马关条约”讲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进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史料,以将学生带回到甲午战争时期,带入到战争的真实环境中,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屈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二人的对话。李鸿章说:“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个月内办理割让手续。”伊藤博文回答:“肚子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之后让学生分析二人对话时的心情,使学生体验中国人在甲午战争时受到的屈辱和日本人的贪得无厌。在引用史料时,要避免应用影视作品,因为有些影视作品经过改编后与真实的史实有出入,容易影响学生对史实的判断。如果一定要选择影视作品,要选择真实性强的作品,以发挥影视作品的最大效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路径

1.高效应用历史故事

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氛围。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情节,有中心人物,同时具备历史依据,其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分析,或以与历史事件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如在“责任内阁制”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三个故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首先,不懂英语的英国国王。英国的安妮女王没有继承人,即去世后由远亲乔治继承王位,但是乔治一直生活在德国,他不会英语,也不关心国事,导致内阁的行政大权落到财政大臣沃尔小波尔手中,进而产生了英国首相这一职位。在讲述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不懂英语的国王丧失的是什么权力?其次,48小时首相。教师向学生介绍乔治二世否认了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所有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而乔治二世本人在做了2天的首相后下台,成为英国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在介绍此故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国王和内阁的意见出现在矛盾,内阁会怎么处理?再次,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在1872年,英国在北美失败后,诺思带领所有内阁成员辞职。之后由24岁的小皮特接任首相一职,他虽然不受议会信任,但是这位最年轻的首相却提议解散议会下院,并提前进行大选,最终将反对者从议会下院中剔除。在展示这个故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议会和内阁出现矛盾时,可以解决的方法的有哪些?

在讲授“责任内阁制”时,通过这三个历史故事的递进,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并明确内阁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明确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学生通过教师故事的展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逐步深入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认知,可以根据史料阐述自己的看法,并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史料,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以提升学生利用历史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升西周礼乐制度的介绍资料、西周礼乐制度的地位及《论语》中提到的“礼崩乐坏”,之后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以理解古代思想的百家争鸣。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内通过对教师提供的史料1和2的分析,可以了解礼乐制度是束缚大家思想的根源,再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了解到3所说的“礼崩乐坏”证明了礼乐的衰落,百家思想不断涌现。

总之,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资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通过史料的辅助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赵正国.浅谈如何运用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才智,2019,(20):178.

[2]张贵强.高中历史选择题中历史学科素养能力的考查与培养——以历史选择题中的历史解释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7):91.

[3]刘宗兰.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旬,2019,(3):233.

[4]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2019,(5):137-13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