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在校学生校园晨跑效果的研究

王波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期

【摘要】  初中阶段是现代教育过程中衔接小学基础教育与中学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身心发育又处于一个高峰时期,需要他们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日益繁重的学习生活。本文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中考实际,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等,从校园晨跑制度的制定依据,我校住宿生晨跑的管理模式,晨跑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正迁移,晨跑对体育中考的影响力等方面探讨校园晨跑在我校的具体实施情况,为更好地推动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走向操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深入研究体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影响,探讨以体育为抓手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生 晨跑 正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3-009-020

1.前言

2007年4月29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由此,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全民运动陆续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各地各校利用当地条件,结合本地学生实际,纷纷开展各式各样的阳光体育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场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而早在2006年9月,为秉承“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指导思想,我校开始实施全校住宿生阳光晨跑活动,至今这一活动已经开展13年多,不但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校风学风和体育文化氛围越来越好,而且在历年的体育中考中,我校的体育中考成绩也非常显著。本文从校园晨跑制度的制定与研究;我校住宿生晨跑的管理模式;晨跑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正迁移;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以体育为抓手,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2.晨跑制度制定与研究

2.1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2.1.1基于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初中生的年龄介于11-16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生长发育速度快,骨骼富有弹性,肌肉力量较弱,容易疲劳。学生的心肺功能有所增强,但机能水平远不及成年人,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活泼好动,学生身体的可塑性很强。根据这些生理特点,要使初中生能健康成长,就要组织学生进行适当地体育活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晨跑,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克服他们身体发育中的一些不良缺陷,免疫力低等。

2.1.2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这时的他们要同时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于学习、前途和人际关系等压力,心理压力很大。尤其是农村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关键,而农村孩子大多又比较内向和封闭,情绪的宣泄途径有限,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对以后的生活形成不良的阴影。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晨跑,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情绪宣泄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学生也更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1.3基于我校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我校实行的是寄宿制宿制全封闭式管理,学生活动的空间有限,学生活动的方式也有限,加上现在的学生的课业比较繁重,课程安排比较紧,学生活动的时间更加有限。基于以上几点,要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因此,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晨跑活动,并将这一制度长期坚持下来,无疑是最理想和最经济的体育锻炼形式。

2.2晨跑的科学管理与渐进开展

晨跑不是我校的首创,我市许多学校也有过或正进行着,但有的学校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1)形式单一:学校明文规定的晨跑计划过于死板,形式单一,对青少年学生来讲过于枯燥没有吸引力。(2)学生出操不出力:学生按班级出操考勤,迫不得已走到操场,但整体散漫,没有投入锻炼的热情。(3)运动量不能因人而异:由于采取定量锻炼的方式,大部分学生缺乏引导,虽出操但没有达到真正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目的,这样一来晨跑计划也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和效果。(4)整体气氛不够:学生和班主任老师由于认识的偏差,把晨跑仅仅作为一项班级考评的指标,没有投入到锻炼的热情中去,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晨跑流于一种形式,作为一项班级考核指标而存在,学校只有一个运动场,怎样安排所有住宿学生同时进行有序的晨跑,并做到科学有效,是有一定的研究。

2.2.1合理晨跑:我们学生每天早上6点10分起床,6点20分到学校大操场集中,按年级、班级和宿舍分开,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站六条跑道,人与人以一臂距离为好,6点20分由体育教师指挥进行晨跑前的准备活动,一是可以增加晨跑的安全因素,二是使晨跑的效果更好;6点25进行一共四圈的晨跑活动。班级之间相距大约3米,年级之间相距大约5米。晨跑的顺序是从初三年级到初一年级,第一个班级由体育老师带队,负责控制速度,最后一个班级也安排一个体育老师,负责掉队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各自跟住自己的班级。

2.2.2有序晨跑:晨跑一共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由体育委员带领学生做一些拉伸运动预防受伤;(2)晨跑进行阶段,先组织学生慢走一圈各班慢走的时候把班级间的距离拉开至每班5米间距,然后维持间距慢跑二圈半,最后再慢走半圈;(3)结束阶段跑完步后不能急于解散,这样容易出现拥挤或踩踏,跑步完后交与各个年级负责的体育老师进行总结,最后分年级、班级进行解散。在跑步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喊喊班级口号,叫叫口令,既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又有利于活跃跑步的气氛,使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整个晨跑过程到6:40分前必须结束,不能影响学生的早餐和早读克时间。

2.2.3科学晨跑:整个晨跑过程虽然简单,但要得到更佳的效果,还必须具有科学性。在开始晨跑活动前,我们的体育老师及班主任等都对学生进行了晨跑的积极动员及科学指导。晨跑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慢速晨跑:晨跑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因此速度宜慢不宜快。跑速太快能量消耗耗大,易使身体疲劳,恢复时间延长,影响上午的学习与工作。适宜的跑速,应以跑时不感难受呼吸畅通均匀,三步一吸三步一呼,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最合适。

(2)晨跑要渐进:晨跑的跑距也不宜过长。因为跑距长体内能量物质消耗的愈多。疲劳积累愈多,恢复疲劳所需要时间就越长。所以晨跑的距离一般应控制在1000米左右。这样就既保证了晨跑不过量又保证了晨跑结束以后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晨跑后勿急就餐:有些向学刚刚结束晨跑后就赶去饭堂就餐,有的甚至不吃。这两种做法都极不利于健康。前者因运动刚刚结束,大量血液还留在运动器官,消化器官仍相对处于缺血情况。此时肠道蠕动较弱,消化腺分泌较少,在这种状态下进食不仅会引起消化不良甚至会造成肠胃疾病,后者晨跑后不吃早饭消耗的够量得不到补充,血糖急剧下降,大脑严重缺血,有损健康。运动与进食的间隔时间应该根据运动负荷大小来定,最好是等心率恢复到安静时再开始吃饭。

(4)晨跑计划要灵活安排:晨跑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但也可因生、因时制宜,灵活变通。在十几年的实践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季节,我们的晨跑计划也不是三个年级整齐划一、一层不变的。例如:九年级第二学期会在体育中考前对于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晨跑后进行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与指导。

3.晨跑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正迁移

3.1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越来越好

校风和学风的日趋良好也是晨跑带来的一个巨大改变。身体素质增强首先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基础保障,晨跑使学生运动的欲望得到满足,从而在运动之余,他们能将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学习中,经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之前有了明显的了提高。晨跑之前,学生上课时老是昏昏沉沉;晨跑之后,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现象基本杜绝了,因为,晨跑激发了学生昏睡的身体,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开始进入精神焕发和饱满状态,在课堂上学生的精力就更集中,学习欲望也增强。既做到了劳逸结合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晨跑还增强了同学们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学习风气变得越来越好,校风也越来越好,我校的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

3.2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晨跑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和学习的变化,给校园的体育文化也带来了不同于往昔的效果。课余时间,学生不再是呆坐在教室里,更爱到教室外面或操场中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学校的各个角落都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身影,到处都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学校有限的体育器材以前是无人问津,现在是人满为患。此外,因为晨跑是一项集体的活动,是通过所有的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这也培养了班级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3.3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经过长期的晨跑,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地有所提高。这从学生平时的精神状态和生病率下降就可能看出来。体育课上,学生的出勤率也明显增高,除了有特殊的情况外,基本上都是全勤。组织晨跑之前,学生老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出席体育课,即便出席了也是在老师的强迫下运动,很多学生都不爱运动。现在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即使在夏季上体育课,我们都在炎炎的烈日下进行,没有一个同学喊苦叫累,很显然,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3.4晨跑对体育中考的影响力

学校体育中考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自2006年实施阳光晨跑后,不但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校风学风和文化氛围越来越好,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我校体育中考成绩,先后有20多间我市兄弟学校来我校参观阳光晨跑活动,并得到一致好评。在历年的体育中考中,我校的体育中考成绩也非常显著,连续13年体育中考成绩大幅度超市线,并且每年都有体育特长生被我市重点高中破格录取。

4.结论

4.1坚持科学合理的晨跑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的活力,最大可能挖掘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学习潜力,以体促智,发挥体育运动在智育中最大的效益,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2由于各学校体育课中上课班级多,运动场地有限。因此,运动场地的合理规划和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4.3在学生选项练习和课后练习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措施。

4.4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结合,保证每天有适当的锻炼时间,布置课后作业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会对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2]廖庆幸.体育健康课程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2007-5-7.

[4]杨子城、黎文光.《增城中学学生晨跑现状分析》.

[5]姜国富.《树“课间晨跑模式”,立“学生行为体能素质”》.

[6]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