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儿童的艺术学习与教育的思考

周君逸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摘要:现如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任然存在于很多家长心中,大部分的幼儿都会学习一到几门艺术,大部分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艺术学习时并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而导致幼儿失去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笔者通阅读学习《本能的缪斯》、《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对儿童的艺术与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本能的缪斯;学前教育;艺术

一、儿童艺术与教育

对于孩子而言,进行艺术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艺术教育对儿童的审美、认知、乃至智力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本能的缪斯》和《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分别对孩子的音乐天性和美术天性做了研究和阐述。

(一)本能的缪斯

“缪斯”本代表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传说中,他们分别掌管着音乐和诗歌、历史、天文、喜剧、悲剧、舞蹈、抒情诗、颂歌、史诗这九个文艺领域。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在研究儿童自发性歌唱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能的缪斯”这一概念。[1]“本能的缪斯”是人类中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孩子们天生就具有艺术灵性,具有"本能的缪斯"这一点很容易被大家所认可,但随着不正确的艺术教育做法导致儿童"本能缪斯"的消失,人们却没有因此得到重视。

(二)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的美术乃是儿童心智成长的一种反映,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童美术也随着改变,所以他就把美术创造跟心智作为一体来观察研究。在他看来,美术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未来的美术家,美术教育是为了使教育工作者能够获得其他学科无法提供的增长机会,培养创造力,促进思想的健康发展。如果只是不断的进行重复的美术技能练习,无疑会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提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具创造性,无论这种创造力应用于何处。[2]

二、艺术学习的典型

情景1忙于接送的奶奶

笔者有一次碰见楼下的邻居奶奶正在送孙女去艺术班,邻居奶奶一只手拿着孙女穿的舞蹈服,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小提琴,向我打招呼。说:“现在孩子们,可不像我们当年,什么都要学,爸妈工作又忙没时间接送,就只能我们爷爷奶奶辈接过来送过去。你说这不学吧,我们也轻松,但是人家孩子都学,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糟糕。”现如今,大部分的家庭中,爷爷奶奶正在忙着接送和运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培训学校学习,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孩子们正忙着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大家都处于一种看似“忙绿”的状态。那么,幼儿学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孩子真的是快乐的吗?父母是否真正了解幼儿学习艺术的想法呢?

情景2不理解孩子的妈妈

笔者曾在某艺术机构担任助教,当时进行的是幼儿美术试听课,孩子的年龄大约是三岁半到五岁,因为这是混龄的试听课。老师选择了"我的妈妈"为主题进行教学,孩子们完成绘画后,父母将进入教室观察孩子的作品并与老师沟通。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三岁半孩子的妈妈,一进教室就开始批评自己的孩子涂色涂到画的图案外面去了,并且一直在指责孩子不细心,画不好。孩子十分委屈,哭闹着说再也不想画画了。事实上,孩子们学习美术呈现出了普遍的阶段性特征。比如,1.5-3岁是“涂鸦时期”,他们属于随意画画、撕纸、玩泥巴的阶段。3岁半左右的幼儿开始进入"象征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尝试使用简单的形状来进行创作。

当前社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任然存在于很多家长心中,许多小孩被父母强迫学习书法,绘画,钢琴等。对此家长还颇有微词地说“你如果不学就被人家远远地落下了”,“其他孩子学什么,我的孩子就应该学什么,我们不能比别人差?”大部分的家长热衷于为孩子们选择各种艺术课程,并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艺术专长的人。这种完全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身心接受能力的填鸭式的教育造成了儿童心灵上的残缺,使儿童失去了艺术学习的兴趣。笔者从小也学习过一些艺术,如舞蹈钢琴,小时候我也是非常喜欢弹琴的,但当笔者的父母严厉的逼迫我练习时,笔者也出现了反抗甚至厌恶的心理。笔者在艺术机构任教的那段时间里,有很多的家长会来咨询笔者想给年幼的孩子报几门艺术班,甚至有的孩子才三、四岁就已经学习了美术、钢琴、舞蹈。许多孩子在最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是对艺术十分感兴趣的,但一旦他们进入了艺术辅导班,艺术强化班,被动的接受着机械的艺术技能教育,放学回家后被迫放弃娱乐的时间在家里练习,慢慢的就失去了艺术学习的兴趣。

挪威艺术哲学家布约克沃尔德教授也发现了这种问题,他说:“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当生命的力量遇到学校的理性时,连续性就被打断了。”[1]许多父母只是跟随大流去为孩子报艺术培训班,把孩子送进艺术学校学习,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要求孩子学习艺术技能,使得孩子变成了艺术学习的机器。

三、儿童艺术与教育的思考

(一)儿童艺术教育教育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

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儿童自由的绘画,自在的歌唱和随心的舞蹈只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愿望、想法或者抒发情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孩子们感受情感的美感,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让他们体验到表达和创作的快乐。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无拘无束,无压力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艺术,以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望和需求。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不能够盲目的教授孩子艺术技能。

(二)儿童教育要保护和等待儿童

在我们身边,艺术学习出现了学习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父母盲目的跟随大流为孩子选择艺术培训,但不考虑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最终导致了对孩子不可逆的伤害。就比如,年龄太小的幼儿学习钢琴和舞蹈,因为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不全面,如果太早进行了不适当的训练,反而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保护儿童的艺术天性,因为儿童的艺术天性容易被后天"功利取向"和"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所扼杀;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对艺术的喜好都是不同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儿童的教育也必须学会等待。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在儿童学习的“关键期”或者儿童的身体和心智条件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给与孩子及时的帮助与艺术教育。

(三)改变家长和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认识到,学前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要知道,幼儿学习艺术是培养幼儿对美得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从小就成为一个艺术家。家长和教师拥有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如今,部分幼儿园教育认为音乐课是教孩子们唱歌,而美术课则是教孩子们绘画的技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却被忽视了,内在感受与外在行为被割裂了。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真正有助于孩子们成长的要素,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希望得到同伴、家长、老师的认可,并乐于与他们分享艺术的快乐。成人应当加强对孩子的理解,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更爱艺术,让孩子们在轻松地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艺术,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望和需求。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放手,尊重幼儿的天性,创造适宜的艺术空间和环境,让幼儿自由的表达和创造。[4]

参考文献:

[1]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 本能的缪斯[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罗恩菲德.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3]赵世兰, 郭建民. “本能的缪斯”为“艺术热”带来的启迪与思考[J].艺术研究, 2007(1):78-79.

[4]高丽萍. 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考级热”现象探讨——基于“本能的缪斯”视角[J]. 淄博师专学报, 2015(3): 14-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