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姬昱 陈欢欢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摘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辅导员职业能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应更加注重思想性、突出实践性、强调综合性、着力创新性。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础不断夯实、阵地不断拓展、渠道不断多样,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培养培训、专业支撑、学科协同、实践创新等方面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从而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职业化发展;建设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过了十余年跨越式的发展进程。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不断增强,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基层堡垒作用愈加凸显。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进一步增强了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但同时也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更精细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新要求

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成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作为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自身具有的能力素质必须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必须与学生群体特征相适应,在新形势下,呈现出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加注重思想性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都会以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形式对主流价值观引导带来挑战,如拼爹炫富、极端事件、宗教渗透等社会问题,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负面因素,心态浮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现象日益严重,对大学生思想认知带来的挑战不可小觑。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政治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服务者,更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二)更加突出实践性

实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绝大多数都是“95后”独生子女,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大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三)更加强调综合性

当前,全球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这种新型的“地理政治”带来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未来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健全人格、全球视野、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多样化、综合性人才。辅导员除了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深入的研究能力等,成为复合型人才。

(四)更加着眼创新性

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深化改革进程中,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作为与大学生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直接的教育者,辅导员要形成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贴近学生实际、瞄准工作前沿,创新工作方式。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路径探索

(一)坚持一体化构建,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顶层设计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当下大中小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必须放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下整体考虑、系统推进、一体化设计。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制度建设本身并不只限于形成文本条目,而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任何一个领域的制度变迁,都可能会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制度的效率。因此,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制度构建要超越原先相对封闭、单一、守成的态势,以大视野构建大格局,以一体化理念和协同创新的精神推动制度的动态发展。具体来说,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合理的聘任制度、多元的培训制度、健全的激励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完善的晋升制度等。通过顶层设计,来保证、规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辅导员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探索分级分类,实现职业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的双提升

辅导员培养要改变过去“千人一面”的方式,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以辅导员分级分类培养为目标,以个性化定制为核心,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辅导员自身工作需要的分级、分类、分层次的专业化培训体系。具体来说,可以结合辅导员专业方向和入职年限两个维度将辅导员进行分类 :在专业方向维度,将辅导员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类别;在入职年限维度,将辅导员分为一级辅导员、二级辅导员、三级辅导员等层次。通过两个维度的结合定位,为每一名辅导员分级分类。

(三)强化专业依托,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体系

实践研究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理念逐步由管理服务转向教育引领,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经验型转向研究型,辅导员队伍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类,形成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改变主要依托碎片化培训和个人经验积累实现的简单成长,改善长期以来存在的“专职不专”现象,有效破解辅导员队伍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现实难题。基于此,建议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下设立新的分支——高校辅导员专业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形成专业化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为辅导员接受专门教育、进行专业研究提供平台,培养出更多博士辅导员。通过学历教育优化辅导员知识结构、强化理论素养、增强教育引领学生的能力,使辅导员成为“科班”出身的不可替代性人才,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扬.让制度迸发新的“生长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4).

[2]杜向民.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11(3).

作者简介:

姬昱(1979年6月),女,汉,江苏徐州,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欢欢(1992年2月),女,汉,重庆,助教,主要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