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软件技术高技能创新人才差异化培养研究

葛茜倩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摘要:本文探求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软件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应对职业流变的职业能力需求取向,提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并寻求培养服务于产业软件高技能人才差异化培养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软件技术;差异化;创新

一、政策背景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

2016年8月,宁波市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9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和《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

2017年2月9日,宁波市召开全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进会,专题研究重点工作,要求集全市之力、全民之智推进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并明确提出的“七个强化”工作要求。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深入分析美、德、澳等传统制造强国工程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情况和特点,传统制造强国都十分重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比如美国,既依托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和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也注重以社区学院作为突出特色,培养中等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并作为进入高等层次院校的桥梁,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比如德国,长期坚持并推广“双元制”教育(双元指学校和企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包容性和层次性,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打造了折射工匠精神的“德国制造”。比如澳大利亚,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一条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以TAFE学院为主体的公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道路。“TAFE模式”现在已经与北美地区的“社区学院”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一起成为国际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制造强国都极度重视人才建设,在层次多样性、市场适应性、开放包容性、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性、终身教育性上下足功夫,尤其注重国家政策支持如美国的大学生实习制度,注重企业深度参与如日本政府-学校-产业的分工协同集成模式,且各制造强国均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和衔接机制,都很值得参考借鉴。“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从国家层面布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人才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时代,宁波市把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将带来产业的全面升级,对人才类型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一是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作支撑;二是在价值链低端聚集的产业将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技术研发和营销管理类人才作支撑;三是制造环节将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提升加工制造的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高技能人才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文探求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软件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应对职业流变的职业能力需求取向,提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并寻求培养服务于产业的软件高技能人才差异化创新教育战略研究.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分方向多层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较好满足差异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兴趣,把专业学生分为2个方向培养。普高班定位在培养“软件技术开发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2班级学生对商务工作兴趣较浓,定位培养“软件技术应用类”技术与商务的复核型人才,如图1。学生在不同方向要经过不同层次的学习训练。教学内容和项目的难度逐级递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图1 “分方向多层次”人才培养

(2)打造分层分方向差异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软件技术开发”和“软件技术应用”两个子方向课程群,技术开发类课程主要以技术课程为主;技术应用类课程除了技术课程,还要学习“网店运行与实践”、“电子商务运作”等商务类课程,满足技术与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体系如图2。

图2 课程体系及创新创业平台

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既包括外显型创新创业课程,也包含内隐型创新创业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小企业创业”、“新技术讲座”等外显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以创新学分的形式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3)以项目为驱动,开展课堂创新,从教学内容、流程、手段、考核形式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重构以典型企业生产项目为线索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产业项目相结合。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结合移动新媒体技术,建立了基于学习者特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保证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优化师生互动式课内外教学活动流程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多维度的课堂评价体系,以被评价者为中心,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

(4)实践“以赛带训、研培一体”机制、培养“创新、创意、创业”移动商务技术人才

该机制以“赛”为重点,带动“学生、老师技能的训练及实训环境建设”。从而形成“一赛,二训,三促进”的“以赛带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模型。

图4 “以赛带训”创新能力培养模型

四、创新点

(1)设置分方向多层次的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和项目体系

根据学生基础及兴趣,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软件技术开发”和“软件商务技术应用”两个方向,并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项目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开设“新技术研讨课”、“小企业创业”等创新创业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提高学生的“三创”能力。

(2)构建移动新媒体环境下项目驱动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以课堂为中心构建慕课为代表的多元化教学环境;从协作学习的角度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并再现实际工作流程CDIO的结构设计;课堂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导入,强化能力训练的项目设计;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多维度的课堂评价体系;通过在线+移动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激发研究性学习兴趣。

(3)形成学科竞赛推进教学改革有效途径

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将学科大赛体现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锻炼学生和教师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成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紧缺型技能人才的有力储备。

参考文献:

[1]基于协同理论的职业院校产学研用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研究[J]. 许应楠,陈福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04)

[2]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兼顾”[J]. 叶波,张健,李霞.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 刘增俊. 时代农机. 2018(03)

[4]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困境及策略[J]. 叶波,李霞,郝一洁.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5]茶理念协同企业创新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刘艳红. 福建茶叶. 2017(07)

[6]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研究[J]. 罗孟,李秋萍.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1)

[7]高职教育“三为一体”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与效益分析[J]. 张荣娟,董倩.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8]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析[J]. 王晓春,吴灵霞.价值工程. 2011(32)

[9]转换中专的人才培养机制[J]. 李跃武. 机械中专. 1994(07)

[10]“2+2+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机制研建与实践[J]. 李鸿杰,虎保成.甘肃科技. 2016(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