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

赵连强 赵慧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摘要: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物质载体的建设外显文化内容,熏染学生行为,精神文化建设内化学生心灵,外化为行动,展现学校培养的成绩,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制度管理,可以提高学校建设的文化品位,强化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美誉度。

关键词:文化;育人;制度建设

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学生在学校环境下可以得到知识的濡养、灌溉、茁壮成长。“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是人类在实践中人事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知识论。知识的获取途径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因素。”(百度词条)单纯的知识性理论、实践的传播、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培养的结果来看,极有可能把培养对象塑造成一个“匠人”,一个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工匠”。如果要成为一个大师级的技术能手。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基础是最基本的要求,更多的需要其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文化涵养。这是具备较广泛的知识面、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者密切配合的统一,体现为“有知识、有学问、有文化”。(百度词条)

文化的发展、延续过程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创建了属于自己管理、统治的社会制度、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科技发明、宗教信仰等等。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也是人的智慧优势的独特显现。

在社会发展前行的大环境下,国家颁布一系列利于教育的政策,各层次的学校教育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春风,纷纷在现有生源的基础上,挖掘学校办学优势,扩大社会影响力、地区、行业优势,壮大办学规模。学校发展的后劲、学生选择的关键点、社会竞争的着力点主要在学校的文化魅力,这种软性的优势需要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传承的积淀,这是一所学校的文脉,在一所学校建校之初,创建目标、发展规划、学校决策层意志、办学方向、办学规模、校训校风等文化展现形式一旦形成框架模式,便可以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与不同形式的教育形式相互竞争,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山向社会推介自己的培养对象——学生。他们是一所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关乎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地区、行业发展前景。

校园文化是学校创建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熏陶,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在接受群体文化的教育过程,形成了与这所学校一致认可的共同点 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教育学生、文化传承的主要园地,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既注重形于外的文化、更在意内化与心文化,可以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这种软性的教学配套设施,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够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美好品格,促进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需。高素质的人才能加速社会的进程,推动历史的车轮向着更高的目标追求,并逐步实现,让理论知识——智力基础成为发展高频率运转的润滑剂,保持发展活力,不断推陈出新。

学校的生源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培养基础、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抓好学生的习惯行为养成,小而言之,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美丽的校园环境、绿地面积、特色雕塑、专业行业标示建筑诸多完善的建筑、走廊文化、楼宇文化、智慧(智能)化校园建设、校史展室,校徽校旗、班级固定环境建设等文化载体建设,这些直观的、外在的文化展现形式,表现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展现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能让在这个集体的所有学生展现与众不同的独特精神风貌,能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形成固定的学院精神。让学生们在这种软性的文化氛围下,形成固定队精神风貌,展现与众不同的特色,并外化为行动,形成自觉,形成习惯。

学校的制度建设助力学院的文化建设,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形象的解释为,培养学生养成远大的目标、成就辉煌的人生;培养教师形成高素质的、模范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群体的综合素养,当然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制度、规定、规则等制度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识悬挂在墙上的,而应该是需要真正的让学校群体内生活的人需要遵守的,恪守的,自觉的一种意识。

制度,是一种硬性的指标,刚性的手段,能够保障学校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遵守规矩的良好习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守法意思,知道敬畏,这是基本社会公德的底线意识。学校的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思想健全、人格完善、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推动社会物质、经济、政治的顺利前行。

严格遵守制度的劳动者,有很好的一个特点是,有很好的执行力,能够“言必行、行必果”,一切美好的设计、想像、规划、方案等,如果没有人具体去付诸实践,把它变成现实,那么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没有实际意义,良好的执行力,实际上就是敬畏制度的一种表现,没有敬畏,很难顺利执行工作,打折性地实践,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分内的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目标的人生,没有很好的热爱、更没有内心中的最爱,将失去人生的最大意义。

学校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育法规。经过师生一致认可,最后以条文形式发布,制度内容细节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既能写在纸上,又能落地执行。

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形成健全的考评、考核制度,让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三化合一”的育人模式,可以实现军事化、企业化、社会化的有机统一,让行走文化有军人气质、让学生实践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让校园实训工厂有社会实际的管理规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学业的契合度,能实现“毕业即就业”、“离校就上岗”。

开拓丰富的学生第二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有张有弛,不能太多的强制,也不能太多的纵容,严格的制度章程需要学生牢记,需要学生严格遵守,同时要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让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可以跨专业、跨系别来一起参加活动,锻炼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专业的高技术人才、需要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同样更多的需要有丰富的语言的表达、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社会适应性人才。学生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宣传能力,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赵连强(1891.12),男,职称:助理讲师,学历:本科,单位: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赵慧(1983.3),女,职称:初级,学历:本科,单位: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研究方向:自动化教育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