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感悟

廖正茂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文感悟。何为感悟呢?感悟就是让学生知在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觉、把握、体会、揣摩、领会,进而“感”并且“悟”。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规律办事,只有切实经历感悟的心路历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因此,我认为,“感悟”可以从这三方面去尝试。

一、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指出: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辩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根本,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含义的基础上体验感受,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很好地品味词句,我认为可以采用比较法。

1、省词比较法

例如:《一夜工作》中“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假设去掉“好像”一词,语意就不准确了,有了这个“好像”就表明花生米的分量实际上增加了,只是增加得很少,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从而领悟出总理的生活简朴,感受到总理的伟大人格。

2、添词比较法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同志们,(快)走吧!”括号中为添加词语,与原句比较,学生可深切地感悟出当时的形势是多么严峻,刻不容缓,添加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

3、换词比较法

例如:《开国大典》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若将“直奔”换为“走向”,让学生说说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学生感悟后,体会到还是用“直奔”好,感受到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急迫而又兴奋的心情,如果改为“走向”,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

4、语序易位法

例如:《花潮》中,①“有风,它在动,无风,也像潮水一般地动”。与②“有风,它像潮水一般地动,无风,它也动”。通过语序易位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海棠花盛开时海潮般的盛景。无风时竟“潮水一般地动”,可以想像有风时的“花潮”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啊!

5、语境体味法

例如:《林海》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这句话中的“盛气凌人”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气势,而形容“岭”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从客观方面来说,大兴安岭的“岭”式样多、数量多,“温柔”而不“蛮横”,从主观方面来看,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岭”充满了喜爱之情。

二、在品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老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品读,就是品味地读,反复地、比较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

例如:《鸟的天堂》中的第十二自然段,即“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在扑翅膀”。我请学生试读时,学生读得轻飘飘的,很柔和,没有读出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于是再请同学读一遍,并提醒学生:“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学生交流后认为应先轻读,读出众鸟活跃的情景,结果学生读得更好了。朗读到位了,对鸟的天堂之“热闹”体会也就更深了。

三、在创设的情境中感悟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的典型场景,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易产生顿悟,领会语言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

例如:《将相和》一课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之间一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在教“完壁归赵”的故事时,可先引导学生列出小标题,接着让学生理清这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讨论并表演蔺相如见秦王一段。在学生表演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表演,向扮演蔺相如的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扮演角色的学生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进一步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由此可见,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学生领悟语言的内涵,提高感悟能力。通过情境表演来理解“完璧归赵”,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感悟”常常是融合在品词、品句、品读以及情境的体验中进行的。再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已经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于是,教学这一句时,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继而让学生听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又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到”、“入”、“过”、“满”等字的妙用。由此可见,教学时,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