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交往型师生关系在中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应用

——以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为例

李文韬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现代教育追求交往型教育,呼唤交往型师生关系。以人本性、主体间性、对话理性以及互惠共享性为原则特征的交往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间对话、理解和共享,为中学教学实践中师生相处提供了理论支撑。另外,结合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探讨了如何将交往型师生关系在高中教学里运用的更恰当,以期获得更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师生关系;交往;中学教学;应用

一、交往型师生关系及其原则特征

交往型教育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它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交往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通过对话、理解和共享,以实现教育理念,生成创造性思想。因此,交往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在师生主体间的以学科、课程和教材为共同客体、以语言为媒介而进行的为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和实现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的精神性交往活动[3]。交往型师生关系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师生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确立起来的社会性关系。交往型师生关系以一定的原则性为保证,它具有人本性、主体间性、对话理性、互惠共享性等特征。

二、交往型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呼唤师生间的有效交往,追求交往型教育。但是教育环境千差万别,交往型师生关系运用在教学中,具体到高中教学当中该如何把控才可以使得教学更有效呢?结合交往型师生关系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笔者对交往型师生关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1.与学生“对话”,但要注意亲近程“度”

高中年级的学生一般处在青春期中,确切地说是处于青年初期(14、15—17、18岁)。而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动荡性和闭锁性等特点。因此,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容易偏激,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会将内心活动轻易流露[2]。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教师,与学生们分享你的生活经历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好方法,你会发现他们比听你讲课时更认真地听你分享你的故事,尤其是一些对他们有益的、有启示作用的话语,这会让学生觉得你不再是一个刻板的教师形象,而是一个可以摸得着的、能与他们“对话的”、活生生的“人”。但是,无论教师让学生感到有多么亲切与容易接近,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也一定要把握好与学生间的亲近“度”。教师一定要刻意与他们保持该有的距离,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稳定的习惯,有力监管,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和教师可以友好相处,但绝不是亲密伙伴,同时认识到师生交往是存在界限的[4]。

2.尊重、关爱学生

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二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加,中学生的自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希望受人重视,期待他们自己被看作“大人”[2]。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尽量给予每个学生等量的关注度,妥善把握好整个课堂,而不是只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并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要“看得见”每一个学生。笔者发现,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得到了较好的对待、认为自己被尊重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师记住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关爱学生,奖惩得当,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情境和措辞,就事论事,切不可侮辱学生的人格或者当众羞辱他们,否则对他们心理上的伤害将覆水难收。比如想要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时,可以表扬与之相反的好行为或者用严厉的目光去告诫学生,这样既没有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也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适当。另外,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不仅仅限于通过课堂上的相处与交流,还要在课下通过其他途径如单独谈话、书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往[1],课下的辅助交往手段在师生情感构筑当中是必不可少的。

3.调整教学以满足个体需要

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乏味,不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学生自然学习热情不高,不喜欢甚至厌恶该教师的教学风格,长此以往必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从而影响教学和学习质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思维正处于形式运算(11岁到成年)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上更讲求科学性,喜欢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中学生对不同科目兴趣的研究表明,他们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占总人数的32.5%),最不喜欢的学科是外语(占总人数的29.5%)[2]。英语作为语言类科目也许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会认为其趣味性不强,因此教师需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英语语言学习中探索性与规律性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向学生介绍新的英语语法点或知识点时,可将先前的有联系的语言知识作为媒介,启发并鼓励他们应用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得出某些结论,而不是直接灌输并生硬地要求他们记忆。例如提醒冲动型的学生不要着急;教给慎思型的学生一些策略,比如暂时跳过不会做的题目,争取按时完成测验[1]。

4.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也许有时教师会发现,当教师做到了与学生相处张弛有度,实现了对学生尊重以及关爱,完成了调整教学方式以满足个体需要,同时学生也确实尊敬并喜爱该教师,但学生依旧学习状态不佳,不按时完成任务。这时需要做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机要让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持续刺激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真正喜欢上目标科目。一旦奏效,教师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保持好奇心,经常向学生提问,可以使学生获得自己理解程度的有关信息;反馈要及时而具体,告诉他们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通过内外动机诱导,可鼓励学生自己设定理想目标而非别人强加。另外,培养学生的长远学习动机在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知识经验的逐渐增长和世界观开始形成,高中生的学习动机更富有社会性。面临升学与就业等问题,长远的学习动机逐渐取得支配的地位[2]。教师要配合家长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动机上的弱点,培养自觉的、较稳定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姚梅林,陈勇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1983.

[3]刘建华. 师生交往论:交住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罗森布拉姆·洛登,基梅尔,罗兴娟. 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文韬(1994.10-),女,山西长治,天津外国语大学,2016级硕士,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