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正心笃志崇德弘毅

——谈运用国学经典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杜勇林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2014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2014]3号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下面,我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谈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树立学生人格:

正心:使人心归向于正。“正心”在早期典籍中主要见于《大学》,是《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之一,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大学》经文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见,《大学》由“平天下”这一终极目标层层反推,一一展开,由平天下而至于治国,由治国而至于齐家,由齐家而至于修身,由修身而至于正心,由正心而至于诚意,由诚意而至于致知,由致知而至于格物。可见《大学》经文中阐明这八个条目是有果有因,有终有始,条条相连,环环紧扣的,“正心”恰是其中重要一环。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笃志"一词出自《论语·子张》,是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且多想当前的事情。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笃志,只要有坚定的志向。极广博地学习,又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无论做人还是求学,都要从小立志,做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方能最终成功。

崇德:崇尚美德。中国历来崇尚道德,“崇德”二字出自《尚书·武成》,其中有“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之句,意思是只要尊崇有德行的人、酬报有功劳的人,何愁国家不能治理?

弘毅:宽宏坚毅;刚强,勇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这些皆出自于古圣先贤之教导,现国家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之倡导,乃国之运,民之兴也!吾辈担负教育之责任,必当竭力奉行,施之以教化,经源引流,藉以童心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己任,务使童蒙养正,殚精竭虑才是。

一、要求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先从自己做起。

传承为本始可正心,传承发展方可弘毅。诵读国学经典须从“敬、净、静”开始。“正心笃志、崇德弘毅”需要从老祖宗那里寻找营养,所以就要求老师先有端正的态度,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心先从正己始;然后才可教育学生心生恭敬、纯净、宁静之心。

首先,对国学要“敬”,恭敬之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对国学中经典的诵读要有恭敬之心,万不可有玩亵之意,更不可以之为文身饰己之物。

有位大师说过这样的话:“世欲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

这告诉我们,诵读圣贤先德之书,恭敬之心必为根本,本立道生,恰如一棵树,根固方有叶茂!

其次,净,纯净之心。取破除杂欲、无所沾染之意也。唯具备净心者,才可不受物欲滋扰,才可心无旁骛,才可专心书境,也才可有所领悟。

《世说新语·德行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由此可看,管宁读书之心,若深潭之水,居岸赏底。净心诵读国学,方能体国学之纯正;净心吟哦经典,才能品经典之深邃。

最后,静,宁静之心。静心静气,戒骄戒躁之解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过:“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静心阅读,尚且变得如此奢侈,何谈静心诵读国学经典!作为厚重的国学经典,我们更应该用一种静的心态去诵读、去体悟。

二、学习国学经典要从积累而来。

国学经典教育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首先,从诵读入手。我国古代学习有属于我国特有的吟诵的方法,这种方法采用“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方式,能让孩子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很有兴趣地记住大量的精华篇段文章诗词;其次,将蒙学教材引入学校中,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道德经》等等,固定时间让孩子们来积累,同时,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愉悦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让灵魂浸润国学。

最后,诵读国学经典,要“知”与“行”相结合

诵读国学经典,是修心修行的旅途。要在诵读中,使孩子们的心灵之境接受洗礼,使他们的行为之表接受规范,才是真正的“正心”,从而自觉地与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其行为,才是真正达到的目的。

比如,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后,我们要将弟子规中要求的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从而达到崇德有礼不愈矩。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在己位,谋己活,切不可做尸位素餐之人,要有目的地教育学生知行结合。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学习国学,要让学生一定要保有一颗“知耻”之心。

《菜根潭》曰:“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本。”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让孩子们学到了对人要宽容。

《朱子家训》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我们就可以要求孩子们做到节俭惜物的习惯了。

……

“正心笃志、崇德弘毅”,要知道,正心”的功夫贯穿于人格修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尚须将“正心”与“笃志”“崇德”“弘毅”融为一体。人格养成的各个环节都不能脱离“正心”。人之立志,必要笃而心正,心不正之志不可立,心不正则必无德可崇;非弘毅不可“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所以, “心正”则身正,如果说正心、笃志是求人格之至正、至坚,那么崇德、弘毅则是求人格之至高、至远,四者协调并进,交互作用而同止于人格之“至善”。

《礼记·学记》写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些话,明确了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办教育,教化民众。自有文字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以文化人,正心弘毅”的重要性,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当前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作为教育工作者,须当笃定不移地以弘扬国学为己任,为实现中国梦而尽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