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小老师”管理制度中亟待重视的三大问题

吴萍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摘要:该文从“‘小老师’的互斥竞争”、“‘小老师’的权威欲望”、“‘小老师’的挫折经历”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幼儿园“小老师”管理制度中亟待重视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小老师”;管理制度;问题

幼儿园的“小老师”是班级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诞生的新生事物,是介于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替教师行使班级的管理职责。已有实践表明,“小老师”管理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发展幼儿的服务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等等。但是,在“小老师”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小老师”的互斥竞争,破坏幼儿间友好互助的同伴关系

幼儿园的“小老师”一般来源于两种途径——教师的指派、幼儿的推崇。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往往尝试在班级营造竞争的氛围,让幼儿在互相竞争中成长。但是学前阶段的幼儿容易受当前的“得失”心理影响,成功担任“小老师”则沾沾自喜,落选者则带领自己的“部队”放出话来,“我们走,以后不跟她玩了!”、“老师,这次玩游戏,我们不想跟她一组!”、“你自己都是“小老师”这一点事都做不好,我们才不会帮助你”。 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被好胜心所驱使,更加激化了班级的内部矛盾,破坏幼儿间友好互助的同伴关系。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烈,由自我意识分化出来的 “自我被需求”、“自我被认同”、“自我力量感”也随之诞生,这些对“自我”的认识外在表现为需要得到外界的重视,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社交圈里的主要成员便是同伴、教师和家长,在当前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情况下,在家长方面,幼儿一直都处在被重视的地位,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需要被同伴和教师赞扬和认同。而成功当选“小老师”便是被赞扬和认可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普林格尔提出儿童有四中需要:对于爱及安全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以及对责任感的需要。[1]对于孩子们来说“表现得好可以当‘小老师’”、“‘小老师’可以成为老师的帮手”,这不仅可以实现 “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而且在“小老师”这一职责中还能实现“对责任感的需要”,因而,孩子们在群体中常常出现“竞争”“小老师”的情况,但是这种“竞争”不同与竞赛,竞赛往往有量化标准,这种“隐性的竞争”无法让孩子们“输”得心服口服,孩子们便通过“不与你交往”、“不帮助你”等外在表现形式来宣泄内心的挫败和失落。因而,如若在实行“小老师”管理制度中,没有重视幼儿之间的竞争行为,对于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幼儿之间的友好互助关系具有很大的破坏。

二、“小老师”的权威欲望,导致幼儿对管理岗位产生错误认知

对于孩子们来说,“‘小老师’可以管小朋友”、“当上‘小老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玩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小老师”这一岗位的竞争意识会越来越强。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每一个社会场合都是一个场域,每一个场域都拥有一定的位置。如果说场域是一张社会之网,那么位置可以看成这张网上的各种网结,不同的位置含有不同的社会资本或权力资本,成为场域中矛盾争夺的焦点,社会成员因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或权力资本进而占据相应的社会位置,又因占据不同位置而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本或权力资本。[2]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来说,班级就是一张社会网,而“小老师”就是网结中权利的焦点,当孩子们成功当上“小老师”,处于群体之中的优势地位时,他们开始肆无忌惮地行使着老师授予的权利,过度的权威膨胀之后,他们开始侵占玩具、随心所欲,将“小老师”带来的权利转化为集体游戏中专属自己的特权;他们尝试控制同伴,甚至侵犯、践踏他人的权力。对于他们来说,“小老师”成为了他们这一群体中权利集中的代表,是处于自己这一能力水平阶段中能够通过努力和争取来获得的,他们对于权威欲望的获得渐渐演变成了对“小老师”的竞争,他们盲目地认为类似于“小老师”这样的管理岗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权威欲望。而“小老师”这一岗位的设置实质上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并利用“小老师”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生活习惯。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却错误地将管理岗位认为是权利的象征,当幼儿在偏激地行使权利时,早已忽略了自己担任“小老师”应有的责任感以及服务于班级、服务于同伴的意识。渐渐地在他们的思维里,管理岗位就是权威的代表,不论是“小老师”、“小组长”还是“小队长”,这些看似“高人一等”的职位都代表权威,这对于学前阶段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三、“小老师”的受挫经历,致使幼儿对管理行为产生畏怯心理

在“小老师”管理制度中,为了让幼儿有均衡的发展机会,教师会尝试让每一位幼儿都体验担任“小老师”一职, 对于性格外向、积极表现、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来说,担任“小老师”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游刃有余,且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但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安静腼腆的幼儿来说却是挑战。后者在担任“小老师”时,时常出现一些“挫败”的经历,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来源于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不足,另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来源于自己在担任“小老师”这一职位中遭受到同伴的不配合,甚至是讥笑和嘲讽,那些来源于同伴的中不认同的声音,如:“你到底会不会当‘小老师’啊”、“这个你都不会,到底要怎么当‘小老师’?”、“XX小朋友在当‘小老师’的时候,比你好多了!”等等,这些经历都会让幼儿在担任“小老师”中成为“受挫者”,让那些担任“小老师”的幼儿出现畏怯“小老师”、“小组长”、“小队长”等管理职位的现象。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出,3-6岁阶段的幼儿会出现“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3]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行为表现得到鼓励和肯定,那么,幼儿会以一种健康的状态离开。然而,如果幼儿遭受到打击和嘲讽,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和极大的自卑感。因此,幼儿在担任“小老师”时,教师还应全面地关注幼儿的体验和感受,观察幼儿的行为,对于一些在担任“小老师”略显吃力的幼儿来说,还应适当地对其提供帮助。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在面对这些“微妙而又全面地活动着的生命时,我们须小心翼翼地把握孩子心灵的细线”。[4]这些稚嫩的、脆弱的、细腻的小生命在生活和游戏中的总总表现都应该时时被关注,超有差池便容易对幼儿造成错误的价值引导,甚至是心灵创伤。幼儿园的“小老师”管理制度,虽然能够带来益处,但还应关注到“小老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幼儿对于管理岗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交往方面要引起重视,运用恰当的策略规避问题,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芳.你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呢?.http:// preschool. baike.com/article-22757.html.

[2]樊少波.志愿者利益保障场域的学理思考.http://www. docin.com/p-429198520.html.

[3]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http://www.zgjsks.com/ html/2016/ jyll_1228/210619.html.

[4]孙云晓.捍卫童年与习惯培养(中)--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http://blog .sina.com.cn/s/blog _ 475b166401000az6.html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