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生物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例研究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课

杨月平
  
新教育论坛
2018年32期

摘要:以高二“酵母细胞固定化”的实验课为例,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改进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提出质疑和改进。通过“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批判性思维;课例研究

批判性思维是形成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与科学素养的养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注意的是一种海绵式思维方式,对于所学知识强调记住文本中的相关观点并理解之,而很少会思考为什么提出这种观点、观点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所有论据是否具有可信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推理和分析,但更多的是围绕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观点,某种程度上这还是一种知识课堂。如何从知识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就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酵母细胞固定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一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高考考纲要求的一个B等级实验。笔者在开设本节实验课之前,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商讨实验设计方案,明确本小组的探究方向。这样既有利于每个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评价,也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一、实验方案质疑

1.海藻酸钠浓度过高的效果。

教材要求称量0.7g的海藻酸钠,让其中一个小组在正常实验的基础上,加做了一组海藻酸钠质量为1.4g的海藻酸钠加以融化,相互对照,便于观察。

2.海藻酸钠浓度过低的效果。

教材要求称量0.7g的海藻酸钠,让其中一个小组在正常实验的基础上,加做了一组海藻酸钠质量为0.35g的海藻酸钠加以融化,相互对照,便于观察。

经过实验探究,结果如右图所示:中间的烧杯是正常的组别;浓度过高组是右侧烧杯,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浓度过低组是左侧烧杯,凝胶珠颜色偏浅,颗粒偏小。

3.对教材内容加以改进。

按照教材要求,配制海藻酸钠溶液过程中,完全溶化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实验按照这个操作做下来,凝胶珠形状并不理想。让学生思考可能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海藻酸钠此时浓度偏高,让每组学生向溶液中加5mL水,再继续实验,凝胶珠的形状就非常好。

4. 加热溶化后立刻混合的效果。

为什么加热溶化的海藻酸钠要冷却后才能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让学生思考书本上这句话的原因。同时让一组同学在正常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一组实验,即海藻酸钠加热溶化后立即与酵母细胞混合。最后观察发酵效果时,由于酵母细胞的死亡,没有气泡生成,也没有酒味产生。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感知,高温会杀死酵母菌。

5. 注射器离烧杯远近的效果。

将注射器中的混合溶液滴加到溶液中时,注射器距离烧杯的远近也影响到凝胶珠的形状。实验结果表面,离的太近容易拖尾,离的稍微远一些效果很好。

6.用清水替代CaCl2的效果。

为增加学生对于CaCl2溶液作用的理解,增设了用清水替代CaCl2的一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清水中,凝胶珠不能成形,随着时间的延长,凝胶珠慢慢溶解,清水变得浑浊。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对于CaCl2溶液作用的理解,即使凝胶珠成形。

7.敞口发酵的效果。

实验的最后一步是将制作好的凝胶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密封发酵24h。书本给的图片是敞口的,而实际发酵是需要密闭的。看看可以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气泡产生,闻闻可以感受到锥形瓶中有酒味产生。若敞口发酵,这两个现象都不会产生。通过增设对照实验,感受气体条件对于酵母菌发酵的影响。即: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分解葡萄糖生产酒精和二氧化碳。

二、实验方案反思

1.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学会质疑。

学会质疑是学生认识变得主动、思考走向深入、思维趋于严谨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杜绝观点的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习惯质疑,乐意提问只是第一步,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提升质疑的能力和问题的质量,不断提醒学生:你的探究方向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有时还需要追问“为什么”。明确了探究方向,就要确定实验步骤,分组开展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尊重实验现象,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实验现象可能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实验分析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这些并不妨碍教师对学生所做一切的肯定,同时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对于实验进行再思考。

2.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继续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通过讨论,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对课堂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在课后查阅更多资料,继续思考,产生新的质疑,设计新的实验方案继续探究。

本节课,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过程,证明了教材中大量操作、选择的正确性,已经教材中不完善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实验现象和学生的讨论分析证明了部分选择的不唯一性,为教材实验的改进创造了条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妨从探究实验做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徐飞.会质疑有理由讲逻辑: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5):5-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