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地理知识与学科深度融合方法探究

袁佩群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是多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恰当的融入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均衡发展,不仅可以激活课堂,而且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问题,是义务均衡教育发展的关键,是现行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如何更好地把地理知识与学科深度融合呢?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把学生从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状态,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教学《左宗棠》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出示《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图》及《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上传递的信息发现:西北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地区面积最大的地区。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反衬出左公柳这种不平凡的精神之树,“借物喻人”的习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迁移。同时唤起学生对新疆国土的热爱,对物产、矿产丰富的新疆的向往。学生没有不被左宗棠——这位铁骨铮铮、以身报国的六旬老人的精神所震撼,“心系祖国,情系人民。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可以说,语文的一些素材来自于地理,地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借助地理知识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温情有所增加,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活波,更丰富,更人文。

用地理知识提高学生数学课堂操作能力。“让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这是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习方式。数学与地理一样,都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巧妙地运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课堂操作能力。如“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出示问题:已经知道图上比例尺是1:5000,图上距离是10厘米,求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气温的计算:日均气温=当天各自观察到的气温之和÷当天观测的次数等,如果教师用地理知识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既方便快捷,又内化知识,真正发挥地理综合学科的性质。将地理知识真正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用地理知识激发学生自然科学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培养探究意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为自然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学习科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学好自然科学,学生得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反复实践,结合地理知识,容易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辨别真伪,驾驭自然科学。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一切探究将是舍本逐末。所以,自然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观察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强度。

用地理知识指导人们的健康与生活。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关系的科学。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比如,人们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实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朝向、采光、通风、间距等因素都值得考虑。这其间渗透着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出行方式也借助地理知识。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比如,要到上海、杭州,苏州等地旅行,不妨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便捷的交通,完善的服务设施,传统的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增强旅游信心。

我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离不开地理知识。一句话,学习地理就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地理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所以,生活中每一件不起眼的环保小细节,都是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做出一个不可估量的改变。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其实就是为环保做出了一个不小的举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可以缓解环境的恶化,如防止沙尘暴,沙漠化,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造天蓝地绿的家园;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多植树种草,少用塑料制品,注意垃圾分类,减少白色污染等都是环保的举措。人类如果滥砍滥伐,开采矿石等自私、贪婪和对自然不假思索的索取,那么,一开始就注定这场战争的输家就是人类自己。在进行环保教育时,教师出示《北方地区黄土地貌景观图》,接着出示《林草护坡示意图》,也许很快就会使学生改变对环境恶化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逐步学会尊重,善待自然。例如,现代生活充斥着许多一次性用品,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暂时的便利,但确实给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不仅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也给地球带来了垃圾灾难。“倾心同护蓝天碧水,携手共建生态家园”,让学生从小树立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持续发展观,了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这不仅是《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对提高国民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科的分工与合作,需要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需要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不仅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问题,也是义务均衡教育发展问题。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达到的相对平衡,是教师所负有的不可推缷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恰当融入地理知识,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而无限精彩,跻身到现代教育的前列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