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问题串式教案设计的初探

叶小廷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问题串式教案设计是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教师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而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包括对学生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时都要做到有针对性。选取学生生活经验中已有的具体表象或原有知识内容中已有的概念作为认知源,其价值取向是为学生认识新概念创设最近思维发展区。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具体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反映这种现象的规律性元素,从而深人地参与建构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从不同层次、角度理解概念,形成对概念的数学化认识。

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考虑到学生在学这节课之前,已经学过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生类比着画一次函数图象的过程来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描点法: 、 、 )

小组内交流:

探究1.列表时如何选取x值?

探究2.连线时任意相邻两点应如何连接?用线段连接行吗?

探究3.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趋势特征是什么?你能从函数解析式加以解释吗?

根据其认知水平开发其“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引导他们逐步内化概念,掌握内在规律,最终自主实现概念或规律的思辨及应用。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学中,有些知识点较抽象,通过教师讲解很难达到较好效果。通过问题串,将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克服难点。通过一个个问题串,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进而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九年级“相似”复习课的教学时要精选材,教师组织了不少题目,好题不少,但要防止扎堆现象,需要从这些题目中进行精简,关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性,把一些无关的题目,或者不是本节课最需要的题目,要大胆地舍去。例如,结合以下四个图形,通过问题设置的变化,组成递进,产生数学题。

问题1:证明图1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追问:连接BD,还有哪些三角形可能相似?这里也可以缩小三角形范围追问。在形成共识后,教师提出增加条件“BD=BC”,让学生证明其中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然也可不指定,这根据在于学生的学习程度。

问题2:移动点C,当DC过圆心O时(图2),和△DBC相似的三角形有何特殊性,能否通过移动点A 得到这样的三角形?

追问:移动点A得到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后,进一步提出,可否通过增加一条线段,得到一个三角形和△DBC相似?(如图3,可增加作高DE)

问题3:若作高AE并延长交DB于F,求证:△DFA∽△DAB

创设的问题应按所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近、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提问时将几个连续性问题按由易到难的次序提出,引导学生由浅人深、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

所编拟的问题要体现出思维冲突,要尽量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愤、徘”情境,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探索精神。

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时,可提出以下探究性问题:一般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互不重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三角形,它的一条中线同时也是它的一条角平分线与高线昵?如果存在,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探究性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学会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设计一道好的习题不但使学生巩固新知,而且还能够发展思维。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充分认识理解、深度挖掘这些题目的潜能,设计合理问题串,一题多变,让题日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勾股定理应用环节中,教师把课本中的习题进行了改造,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串:

问题1:如图7,求x,y的值?

问题2:如图8,要从一根高8米的电线杆上一点C(离地面6米)向地面拉一条钢缆,使得地面钢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为8米,求钢缆长度?

问题3:如图8,要从一根高8米的电线杆上一点C(离地面6米)向地面拉一条10米的钢缆,求地面钢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

问题4:在问题3的情景中,保持地面钢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如果点C落在电线杆顶端,现有的钢缆够长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米?

问题5:在问题3的情景中,如果地面钢缆固定点A要向右移动1米,那么点C应该向上(或下)移动多少米?

总之,使用问题串的实质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己有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形成新的体系或结构。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些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续,形成一个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链。即问题串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教师还应注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思考与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感。“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有效地避免课堂提问自目性和随意性,使问题形成有机完整的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取得应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