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简析怀古咏史诗中的三种对比

杨倩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怀古咏史类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大分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考查类别。怀古咏史诗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或思古抒情。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诗人们在怀古咏史诗中,普遍运用“对比”这一表达技巧来抒情或言志。如果将怀古咏史诗歌中对比的内容进行分类,以下三种内容的对比比较常见。

一、昔盛今衰的对比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最早的怀古诗应该是《诗经﹒国风﹒黍离》。周平王东迁后不久,一位大夫路过西周都城镐京,见昔日繁盛的王都宫室已不复存在,只有一片葱郁的黍苗在尽情生长。满目衰败的景象让这位大夫不禁悲从中来,涕泗交流,遂作《黍离》之诗,吟唱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痛。后世遂将国破家亡,昔盛今衰的哀痛称为“黍离之悲”。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正是一首抒发“黍离之悲”的名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曾经的扬州乃淮左名都,而屡遭金兵洗劫后的扬州城,满目疮痍,一片萧条景象。词人抚今追昔,追忆昔日的繁华,悲叹今日的荒凉,两相对比,诉说了对山河残破的哀思。由此可见,怀古咏史诗中,将昔盛与今衰作对比,是源远流长的,诉不尽的是诗人们的兴替之感与黍离之悲。

二、物是人非的对比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细腻敏感的诗人们,常常在凭吊遗迹时,见到一边是春草碧绿,山花烂漫,流水潺潺,明月朗照,自然万物一派欣欣向荣;而另一边是断桥衰瓦,破壁残垣,孤坟荒冢,人烟稀少,几多人事早已匆匆变迁。自然永恒与人事易变的对比,勾起了诗人们心中的沧桑感慨,吟咏出多少怀古的佳作。如晚唐词人韦庄的绝句《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南烟雨,鸟啼草绿,杨柳依依,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客。曾经豪奢的台城也早已衰败,成为了供后人凭吊的遗迹。诗人将自然万物的永恒与六朝人事的无常进行对比,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在怀古咏史类诗歌中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三、人达我困的对比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政治失意的文人们,凭吊古迹,登临远眺,赏江山胜迹,忆英雄伟业。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让文人们歆羡不已,反观自身却一事无成,两相对比,不禁仰天叹息,失落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提笔抒怀,留下传诵千古的怀古名作。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割据江东,击退曹军;出身“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刘裕,金戈铁马,收复失地。孙权与刘裕,一能守业,一能复土,和词人一生的理想不谋而合。可现实却是残忍的,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让词人毕生抱负付诸东流,这是何等的悲哀!与功业大成的古人相比,词人的困顿难以纾解,老之将至的词人只能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这种人达我困的对比,让多少迁客骚人为之黯然神伤!

综上所述,怀古咏史诗中对比手法运用非常普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品鉴并归类积累,以此提高学生对怀古咏史类诗歌的鉴赏能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