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与幼儿一起发现与幼儿一起收获

石雯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案例:小班科学探究活动——剥大蒜

活动是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头蒜皮已经变硬的完整大蒜,活动是从观察完整大蒜开始的,“大蒜头什么样”“大蒜头穿了什么样的衣服”“你拿着大蒜头有什么感觉”,然后过渡到剥开大蒜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最后延伸活动,种下蒜宝宝。

本次活动虽然看起来活动内容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动手剥蒜的活动,但是在过程中,教师要引发幼儿通过看、触摸、闻等形式,运用多种感官认识蒜。

在观察整头蒜的过程中,幼儿首先用手的触摸感知蒜是硬硬的捏不动,能感受到外表有凸凹,在用眼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大蒜头中间有一根“棍”,蒜头底部有个特别硬的“底托”,大蒜头的“外衣”是白色的,上面有紫色的竖线条纹,紫色竖线条纹有粗有细,颜色有深有浅。

在剥蒜的过程中,幼儿发现“脱”下大蒜头的“外衣”,蒜是一瓣一瓣的,把中间的那个“棍”围起来,就像剥开的桔子一样,幼儿把一瓣一瓣的蒜称之为蒜宝宝,当幼儿把蒜宝宝从“棍”上分离下来后发现,每个蒜宝宝还穿着衣服,并且衣服的颜色比大蒜头的衣服颜色深,蒜宝宝有大有小,样子像天空中的月牙,像切好的西瓜,脱下外衣的蒜宝宝,身体是白色的,有的蒜宝宝头顶戴着绿色的小帽子,把蒜宝宝放在鼻子下可以闻到蒜的气味,幼儿描述是辣辣的味儿。

活动大部分时间幼儿都在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次活动的执教老师把自己设定为幼儿中的一员,她与幼儿一起观察、一起动手操作、一起分享与交流自己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在执教老师的影响下,观摩活动的老师也从一个活动的旁观者变成了活动的参与者,她们拿取幼儿剥下的蒜的“衣服”,仔细看“衣服”上的纹路,对比大蒜头的“外衣”与蒜宝宝的“外衣”,她们也把脱下“外衣”的蒜宝宝放在鼻子下面,闻着蒜的气味,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深的感受到《纲要》中提到的教师三者作用,也真正体会到教师在实施三者身份的时候,关键要真正做到与幼儿身份平等,参与幼儿活动决不能是装装样子问一问“你在干什?”“你看到了什?”等,提问与应答是不走心的敷衍,真正做到理解幼儿所思、所想,认同幼儿的感受,就要像此次活动执教老师那样亲身体验、亲自尝试,当幼儿说:“大蒜头不是平的,这儿高,这儿低。”老师就拿起大蒜头,像幼儿那样用手在大蒜头的“身体”上反复摸一摸,然后肯定的说:“真的是这样啊,有高有低,是凹凸不平的。”当幼儿说:“蒜宝宝的衣服好硬呀。”老师就直接对这名幼儿说:“是吗?可以让我摸一摸吗?”然后接过幼儿递过来的蒜宝宝“外衣”用手的拇指和食指来回蹭、摸,之后对幼儿说:“真的耶,蒜宝宝的外衣好硬哟。”

教师这种做法,

一是让幼儿感受到老师认可他的说法。这种认可是老师做了与他相同的事情才认可的,从而心里产生的胜任感会更强烈些。

二是能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那份真挚情感以及对幼儿的尊重。这种尊重是老师用认真做事的态度让幼儿感受到的。

三是能体现教师严谨执教,求真求实的教育思想。教师用实际行动验证幼儿的说法,从而判定幼儿给出“结论”的正确性。

所以说,教师组织活动不能是自身单方面的设计,更不能是凌驾于幼儿思想之上,牵引幼儿行动与思考,从而完成教师的教育意图。而是教师要俯下心来与幼儿一起发现,与幼儿一起收获,这才是真正的陪伴幼儿快乐、科学、健康的成长。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