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给学生思维参与的机会

宋慧敏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我们知道“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多讲、细讲,有时下课了还拖堂讲,可学生真的学会了吗?聪明的老师会把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成为敏锐的观察者和自觉的探究者。

一、顺学而导,好学生是教育出来的

课堂是传递信息的地方,信息鲜活,便于师生情感交流,先交再教交教结合,思维就容易碰撞,智慧就会水到渠成;老师要让学生感觉铃声响、思未尽、情未了。例如,班上有些孩子不珍惜时间,上课容易跑神,老师可以捧着一摞报纸走进教室,问学生:“可以帮老师把1、2班同学报纸数出来吗?要在30秒钟之内把这一摞都分完,并且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同学们都很热心,刚开始老师可以叫两个比较淘气的孩子到前面来数。当他们开始数时,老师在他们旁边不停地打扰他们。问他们:“你的爸爸叫什么名字?你的老师叫什么名字?今天第三节课是什么课?”在老师的打扰下,孩子们不可能完成任务,虽然很流利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报纸都没有数完。选两个班干部,一样也没有完成任务。老师可以选不同的同学上来尝试,做完了游戏之后,问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小的任务都没有人能完成,而且时间是30秒。这时候孩子们会说出不同的理由,比如他们说老师给的时间太短了;因为老师在和他们说话,他们精力分散了……老师让学生举例30秒的时间能干什么,继而告诉他们,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这些精力投注在一件事情上,那么会得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把它分散了,白白浪费了,那么就是虚度光阴,30秒都有这样神奇的力量,1分钟呢?40分钟呢?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培养是时时抓、事事抓、常抓不懈,孩子因为这一件事情,有很大的转变。

二、生本课堂,合理而有创意的质疑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应学会耐心等待,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在信息技术Scratch《吹气球比赛》一课中,如果音量传感器的值>300时,气球大小就增加2,按照这样的理论音量传感器的值<300时,大小就减少2,气球就会漏气,大小变小,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气球忽大忽小不受控制,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不仅发出疑问,经过深入探究学生终于发现音量传感器非常敏感,除了我们本身发出的声音之外,教室里还有其他的声音,也会被传感器捕捉到,所以这个程序是不稳定的。学生又提出疑问:在我们的程序里哪个是稳定的量可以代替这个不稳定的量呢?这一非常有创意的问题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在学生各抒己见中,发现可以用气球的大小代替声音的大小。这样质疑引出了大家进一步的拓展学习,“用已知探未知”的思维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尝试无果后继续延伸思维的路径,思维深度得以挖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这两个重要的两大核心素养慢慢建立起来了,这是有真正思维活动的信息技术课堂,而不是有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常有一些学生听到教师布置任务后就立即拿起鼠标进行操作,看不到有思考的过程,不知从何处开始思考,缺少规范的思维方法,不知如何延伸自己的思考直至解决问题。老师要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巧妙地进行激疑,在教学中耐心地进行启发,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引导质疑,重视学生的质疑是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以“点”带面,教给学生质疑、回答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他们勇气倍增,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放慢节奏,有利于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改提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不过分纠缠课堂“技术”细节,以“生本”为基石建构全新的课堂规则,常识不教就会,知识可以学会,也可以教会,思想是学不会、教不会的,是靠悟,真正让学生有所悟。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处放慢节奏,深入挖掘内涵,等待学生自己的感悟,等待学生精细创作,让学生的节奏成为教师的节奏,才能欣赏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

在《有趣的弹力球》一课中,学生都清楚小猫碰到弹力球游戏会全部停止,当加上这个程序之后再重新开始,游戏就始终处于停止状态,不能正常运作了,这是为什么呢?“全部停止”是对的,在什么情况下才停止呢?这些命令到哪个模块寻找呢?这些问题串在学生们展开,老师实时点拨:“早晨我们起床一边穿衣服、洗漱,一边等待妈妈做的早餐,这和编程的原理一样,小球碰到小猫以前的动作都是在等待,动作需要到哪个模块中找呢?”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继续研究探索,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质疑、补充、解释、辩论和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层次、多回合的交往互动,终于找到正确的答案。在问题的关键处放慢节奏不断挖掘思维深度,训练思维广度,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有意义的思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共鸣。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如果让学生多一些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思考,这样的课堂,也许会很粗糙,不那么“天衣无缝”;这样的课或许从成人眼光看不完美,但真真切切,真正属于儿重,也可能就是我们一直要找寻的“儿童的教学”。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课堂是乏味的课堂。只有一帆风顺,没有磕磕碰碰的课堂也是没有生命的课堂。“课似看山不喜平”,正如孩子学走路,往往在磕磕碰碰中才能找到平衡,才能更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我们需要给学生体验。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