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孙景伟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选择的,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当我们走近语文,欣赏一篇篇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让孩子大开眼界,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传统文化教育媒介,定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时,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如椽的巨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北京地区的春节特点,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家乡过春节的场景,脑海中情不自禁地形成了对比,调动了读书的欲望,春节习俗记忆犹新。教师要因势利导,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访问、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调查本地区的春节习俗。然后,以作文、手抄报、画画的形式展示,知识不但得到了迁移,而且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丰富了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简洁方便,孩子易于接受,而且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传承了文化精髓。

二、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小学阶段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前,教师要安排家庭作业,搜集历代诗人的小故事。课堂上,精心设计课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像屈原的《离骚》、曹操的《龟虽寿》、李白的《行路难》、岳飞的《满江红》等,先出示古诗词内容,学生熟读后猜一猜作者是谁,猜到后请学生讲一讲关于作者的小故事。学生会兴趣盎然、侃侃而谈;学生猜不到的,教师补充材料,穿越时间的隧道把学生带到历史的长河中,欣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敬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图大略;感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情怀。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古诗的兴趣,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三、利用节假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含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教学中,我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如果学生的交流背道而驰,或抓不住重点,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读给学生们听,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例如,春节的来历,包饺子是什么地区的习俗,灯谜的历史等问题,对孩子来说知晓者也是寥寥无几。关键时刻出示答案,学生求知欲增强,记忆深刻,也为《北京的春节》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清明节时可以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组织下,带领学生们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们讲一讲热血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然后,我就让学生写一写作文,洗涤心灵、提升素养;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我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诗,观看赛龙舟的视频,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中秋节期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交流会上,同学们以解说形式汇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利用重要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在知识中升华情感,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定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我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氛围浓厚。书香园中的孔子像,文化墙上的《三字经》,宣传长廊内的《弟子规》《千字文》等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学生徜徉于书香园中,细看孔子塑像,长髯飘逸、目光深邃,神情专注,两掌叠放,掌心朝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质疑:孔子的手势有什么意义?学生顿生疑惑,兴趣浓厚,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孔子手势为古代士相见礼,要求身体微微鞠躬,把双手交叉前伸,放在全身之最前,男性左手在前,女性右手在前,表示虔诚恭谦之意。古代圣人如此,何况当代学生!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顺势利导,推荐《论语》指导学生阅读,适当背诵,积累儒家经典。

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以欣赏到文化长廊,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校每天早上的三十分钟的传统文化背诵,训练学生加深记忆,达到了积累目的。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只要引导得法,有的放矢,学生一定会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能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