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湘西非遗文化展示策略

龚灵娟
  
速读·中旬
2021年11期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西 416000

◆摘  要:文化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文化自信是我国“四个自信”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最为集中和精华的体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对湘西非遗的宣传展示和继承发展的策略研究,不仅是有利于湘西的文化发展,而且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互联网+”背景下,给予湘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平台,不仅可以赋予湘西非遗新的活力和时代特征,并且对于提高我国文化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湘西;非遗文化;展示策略

在不断增强文化实力的湘西,绿色,文化,开放,健康是发展的追求和目标,也是湘西的突出特色。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湘西自治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保存了很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遗产,体现在民间习俗、音乐、舞蹈艺术,曲艺表演,医药、手工艺产品等等,大力发展湘西非物资文化遗产,在充分了解和学习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展示最具有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塑造自身文化品牌、形成独特的品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算法推荐等数字化技术,为湘西非遗保护提供新思路,开创非遗保护新思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湘西非遗文化概况

1.研究背景

湘西的主要风俗基调就是“神秘文化,民族风情”,湘西文化遗产不仅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湘西本地加快建设美丽新湘西、建设幸福新湘西,将湘西自治州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民俗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发展内容,为建设新时代的魅力湘西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湘西无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以及学习和创新方面,还是在文化品牌搭建和宣传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且积极投身非遗保护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湘西非遗大量的工作成果,比如非遗的记录和学习、传承与创新等重要内容,与外界对于湘西非遗资源的了解度和认知度并不匹配。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对人文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慧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化和全球互联,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追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与之相悖的现状则是,湘西的苗族古歌、土家族梯玛歌、一些民间传说、剪纸、苗画、织锦、苗药和苗族服饰等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其传承与发展的发展空间,从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困境。

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急迫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获得的非遗信息还末被大家所熟知,展示的方式大多然局限为传统形式,在湘西,除了在一些传统的节日、重大活动场景或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特殊情况日子以外,有的地方会偶尔举行一些非遗产表演和展览等活动,平时公众很少能看到此类活动,当然也能在博物馆等地方可能会有一些静态的资料展示。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效果不匹配,对湘西非遗文化品牌整体定位和展示策略不够清晰。这具体表现为对于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有效整合与价值提炼,传承人走向互联网与关注网民走向传承人的双向互动进程较为缺乏,网站阵地建设较为单一,APP开发有待拓展。

2.研究意义

当下“互联网+”蓬勃发展,我们需要以互联网为契机,全面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归纳,整理、传播、服务等管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网络生活的品牌建设,即借助现代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传播手段,以宣传湘西非遗文化为目的,以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湘西非遗网络生活品牌和传统文化产业提升。如何加强平台系统研究和设计,寻找揭示传承人成长史、非遗核心技艺、非遗传承规律的展示亮点,建立非遗博览园、展示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等网络公共文化设施是课题的重点兼难点。

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数字化生存的文化生活,便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传承,可以方便不同地域的公众共享数字文化资源,还能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对广大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活力和打造湘西旅游城市的称号。

3.文献综述

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被文化部纳入"十二五建设规划",并于2011年正式启动,极大激发了非遗保护组织和相关人士的重点关注。但综合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策略的直接研究较少,从"互联网+"背景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策略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可供借鉴的有关研究主要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进行数字化保护中间接性的有所体现。湘西深厚的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地理环境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非常丰富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资源,湘西目前已经公布有世界级非遗3200多项,其中省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分别为24项,省级62项,州级239项。其中省级国家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22名,省级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总数为44人,州级196名,湘西非遗数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威胁,湘西情况也同样如此,如何保护这些非遗,不仅让子孙后代能够去传承这些精神财富,更要让有一套比较健全的保护机构,从政策层面上为非遗的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二、互联网+背景下湘西非遗文化展示的方法策略

本文通过对湘西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遗展示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研究湘西地区非遗的宣传和展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为寻找其他地域中成功非遗的展示策略提供经验和借鉴,在充分了解湘西非遗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具有本地风土人情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策略。

研读国内外对本土珍贵非遗的学习和传播、濒危非遗的保护措施、特别是重点了解湘西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应用在移动端非遗的展示上; 同时要对湘西具有代表性非遗展示成功案例,剖析基础上,探寻每类非遗展示的可能路径;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总结传统非遗展示形式的特点、优势及其对互联网+展示的经验元素;比较研究其他非遗移动化保护的案例,学习其优点,与其寻找差异,进行差异化保护;分析其他领域移动端化的案例,寻找其成功原因,总结其经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端平台的建设。

(一)挖掘湘西非遗文化传承功能,培育网络生活的非遗“文化土壤”

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研究湘西非遗保护新策略,就要从深入了解湘西非遗出发,挖掘湘西非遗文化传承功能,培育网络生活的非遗“文化土壤”。

首先是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化记录湘西非遗文化,运用互联网手段,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全面了解、记录或者复原、保护十分珍贵的湘西非遗,对其进行真实系统的复刻和记录、修复等工作,以往因为技术问题,很多珍贵的资料或者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拥有了对文化遗产的记录工具,应该根据不同非遗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影像拍摄工具和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进行多维度记录和勘察,将非遗文化尽可能完整的保存和传承下去。

其次就是对湘西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在非遗展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非遗的展现和陈列。随着互联网技术不但发展,加之5G技术普遍应用,VR/AR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VR/AR技术,让观众拥有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湘西非遗,同时VR技术可以提供远程虚拟实地体验,极大保存了用户在观看非遗时的丰富感和冲击感,丰富了湘西非遗的展示手段。

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实现文化需求与非遗展示的对接,坚持非遗知识的传播和文化创新相结合,非遗的原生态展现与内在文化价值的揭示传播相结合,引导民众参与“网络非遗生活”或扩大非物质遗产文化消费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人们生活和娱乐的视野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源。

(二)倡导“互联网+”思维的展示策略,促进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

倡导一种基于“互联网+”非遗文化“生活化”展示策略,让传承人和拥有着都参与到信息化,大数据的保护工作中来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网络生活中来。其中关键点是加速传承人走向互联网与关注网民走向传承人的双向互动进程。

首先是促进传承人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促进“互联网+湘西非遗”的发展模式要求非遗传承人掌握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的宣传和传播,非遗传承人不仅应该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同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运营知识,同时为了非遗文化的长远发展,非遗传承人也应该具备非遗传承的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计划。非遗传承人根据自身非遗文化的特色,选择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或者其他形式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以一种亲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非遗文化、例如,剪纸艺术家可以将剪纸过程制作成短视频上传到平台或者网站,并且在一定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频率开展直播剪纸教学,介绍剪纸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用户通过平台的直播或者短视频了解到湘西的剪纸文化,就会产生对湘西其他文化的兴趣,对发展我国剪纸文化以及其他文化都有积极意义。

其次是利用互联网来鼓励和促进用户对湘西非遗的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对用户的吸引应该探索更加丰富的途径。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用户意识到应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了解非遗文化的便利性和重要性,可以让用户通过各类主流媒体和平台都能了解到湘西非遗的文化介绍和宣传。打造传播矩阵和全方位的传播渠道,为塑造非遗文化独特的品牌提供帮助,同时为塑造非遗文化宣传的价值观和理念提供平台。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是同质化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平台设置不同的传播内容,防止传播内容雷同带来的内容同质化现象。问题之二是价值观和娱乐化问题,非遗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不仅是我国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宣传非遗文化时,不要过度迎合当下新媒体过度娱乐化的现状,把握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定位至关重要。不要把非遗文化娱乐化或者抹黑丑化,不利于人们对非遗的客观认识,甚至会对非遗文化造成恶劣影响。

(三)加强互联网载体平台建设,传播和建立非遗文化品牌

我国非遗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遗世独立”,也就是与外界的隔绝程度很高,突出表现在历史悠久的湘西文化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间的割裂,湘西非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壁垒。因此,通过搭建“互联网+湘西非遗”专业化宣传平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进行融合,用年轻人能接收的短视频或者纪录片等新形式宣传湘西非遗文化,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播湘西非遗。

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不仅传播范围不大,而且传播效果一般。并且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品牌搭建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互联网载体平台建设和新媒体的APP开发利用,传播和建立非遗生活方式品牌。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根据现代人的网络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探寻展现非遗,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办法。拓宽宣传方式,开发数字产品,利用地方网站专栏和“微传播”,拓宽数字传播渠道。

而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因此我国各地的文化形态千差万别,利用互联网传播和传承非遗文化,根据不同类别和不同风格对湘西非遗文化进行分类,根据不同风格,搭建不同的非遗文化宣传平台,对不同的非遗文化进行统筹管理和特色规划。依托互联网平台作为宣传湘西非遗的重要媒介和传播载体,为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湘西非遗提供新思路,为我国实现非遗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四)探索协同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为非遗展示提供保障

促进湘西非遗文化生产,政府的保障机制和帮扶政策至关重要,当地政府更加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等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帮扶政策。

探索协同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为非遗展示提供制度保障、财政支持和人才保障。以更灵活和具时代感的方式完成由网络到实际经营,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非遗文化产业化建设新思路,打破传统的对于非遗展示的局面。通过各地非遗历史文化互联网网点的合理布局、联网互动、营销战略等的策划,动态地获取非遗展示相关信息,实现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为非遗展示的相关政策制订、产品设计、活动宣传以及推介服务提供策略和保障。

三、互联网+背景下湘西非遗文化展示的意义

(一)立足传统文化,数字化新形式发展湘西非遗

湘西“互联网+”非遗文化展示策略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数字生活方式还原、弥补和再现网络生活形态的“非遗原生态”。湘西“互联网+”非遗文化展示策略,意味着如何把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非遗融入现代人数字化生存下的网络生活和文化产业,如何把网络和传统民间两种不同生态的文化场域对结融合起来,当务之急要做好哪方面的工作?工业革命以来,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以生产标准化为特征的科技红利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但是与之相对的确却是,传统民族文化工艺的的养成需要通过很长的使用经验积累和历史积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悖,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伴而生的就是文化需求日益超越物质需求,非遗所凝结的悠久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恰恰是当今最宝贵、最需要传承和发展的财富,传统工艺对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人们文化生活将尤为重要。非遗展示成功的标志就是要让人体会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要唤起人与物之间的文化温暖和情感。日本的传统工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就在于其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的坚持和发扬。

(二)打造传播矩阵,让湘西非遗深入人心

“传播”注重范围和影响,而“传承”注重长远发展,传承需要对非遗进行深刻了解和学习,并且通过各种新形式的展示方式来进行传播。传承不仅是单纯的湘西非遗的复制粘贴,也不是古板知识的生搬硬套,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要照葫芦画瓢,而是要紧跟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更加重要的是,要结合湘西特色旅游战略,建立非遗博览园、展示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等网上公共文化设施,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多样化人群的不同需求点、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决定了非遗文化网络平台的相关设计与策划需要更为清晰的开发思路,更注重人性化、定制化、个性化以及时尚感、表达方式的创新性,否则将难以获得关注度,难以实现非遗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要协同文化、艺术、教育、社会等各方机构力量,探索建立网络形态的非遗活态传承方式,激发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活力、文化力和价值力。

从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与非遗传承部门和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并且不断发展多平台、多维度的传播矩阵,促进社会不同群体和受众去了解、学习和传承湘西非遗。为湘西非遗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发展湘西非遗保护,促进人们精神文明提高

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点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情趣的重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但是随着人类对自身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兼具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是符合现代社会保护文化多样性潮流的,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网展示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础。创造性展示要适应现代生活的文化需求,分类寻找市场生存立足点,更要完善确保个体传承人才能发挥的权益保障机制,防止单一的机器化生产破坏“非遗”的自然性、社会性、地域性和历史性传承。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湘西本地非遗的发展,也不仅是对受众的熏陶及其精神文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非遗,也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主流思想的宣传具有重要作用。

(四)技术赋能文化传播,促进湘西非遗全方位发展

优化整体设计,采用先进技术。探索了湘西数字化博物馆设计的新思路,摒弃了惯例的、呆板的,以非遗层次、区分类别、不同地域为主题展示脉络的传统设计思路,以湘西民族文化人的精神命脉与文化生命线相结合串连了非遗文化,从他们的日常生产和工作中找寻到非遗项目本身原生态的动人故事,凝练了出展示的路线及空间效应。在展示方式上,充分地借鉴了国内各大重要博物馆的先进技巧和手法,采取了数字化虚拟游戏、择段点播视频听觉、建筑模型再现、智能化语音引入导览、现场 3d 打印、精品实物展示、镭射投影成像、现场工艺表演、历史场景还原、交换式体验感知等新技术。

区别于往日静态的、呆板的、传统的展示和宣传模式,通过动态的、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宣传,不仅是新形式的创新,更是湘西非遗的创新,继承和发展缺一不可,才是湘西非遗的长远发展战略。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占据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是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湘西非遗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更需要我们坚定传统文化,抵抗住外来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充分利用湘西非遗做好我国非遗的宣传和保护,遵循非遗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努力打造适合湘西非遗发展的人文环境和传播环境。“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非遗宣传的重要阵地,促进非遗与新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有机融合,促进非遗长远活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寿强.苏州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对策思考[D].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6.

[2]张寿强,陈进华.网络话语的伦理治理[D].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2016.

[3]张晓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D].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16.

[4]李言统.“非遗”保护下花儿表演的实践调研——以第三届大通老爷山花儿会[D].西北民族研究,2013.

[5]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D].文化遗产,2015.

[6]沈滢.“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苏州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研究[D].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7.

[7]张海林,周梅婷.自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研究[D].包装工程,2015.

[8]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D].山东社会科学,2015.

[9]张闻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6.

[10]刘亦欣.园博会展示馆自然光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11]迟晓丽,王慧磊.新媒体背景下湘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8,000(013):211-212.

[12]马旭阳,刘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非遗文化遗产研究——以回族传统婚俗为例[A].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五)[C].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20:4.

[13]王朝晖,陈成琳,朱乾锋.“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媒体研究,2019,5(13):46-48.

作者简介

龚灵娟(1974.02-),女,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本科,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

课题项目:2021年度州级一般性社科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湘西非遗文化展示策略(编号:SK2021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