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初中语文“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初探

谭艳芳
  
速读·中旬
2018年11期

摘 要:2012年3月起,番禺区基于近年来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区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出了“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并致力于“研学后教”课堂模式的探索。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亦尝试参与了这种课堂改革的探索,对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建构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做了思考,初步形成一种以核心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其内容包括核心问题的提出、研学指引、研学案、科学的小组建构、研学过程、成果展示过程、教师点拨升华、研学结果文字呈现。教学环节为:研学指引→课前研学→堂上研学或成果分享→教师点拨升华→课后研学二次开发→研学成果文本呈现。

关键词:“核心问题导思”;语文教学模式;“研学后教”

一、模式内涵

本文提出的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是一个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致力于“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的语文教学模式。

“核心问题”属于“研学后教”理念下提出的“研学问题”,只是在本文提出的“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中,更强调将研学问题核心化,突出研学问题的统领性价值,以占核心地位的研学问题统领研学过程,以核心问题促思促研促学,最终指向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在笔者所观摩到的一些“研学后教”的课堂中,一节课的研学问题有时是多个的,而笔者则更主张尽可能将研学问题精简化,尽量以一个核心问题统领整节课的教学,研学问题不只是一节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应成为统领整个课堂的核心,既是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节课的凝聚点。以笔者的一个课堂实践为例,在《故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中,研学目标有三:

1.能够通过文本细读,理解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关键语句的内涵。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理清“我”复杂的内心世界,明晰“我”的形象意义。

3.能够结合文本外部资料,补充对鲁迅的认识,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

这三个目标紧密相连又有其层级性,围绕这三个目标,该节课最后以“结合全文品析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我’是否感到绝望?”这个问题作为核心研学问题统领整节课的教学,由此将对核心段落重点词句的揣摩、对故乡物非人非巨大变化的把脉、对“我”目睹现状的心情的理解、对“我”面对下一代时的思考等几个相关方面的问题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思辨性的、可探究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到对作者在《故乡》中乃至在写作《呐喊》整个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情感的探寻上。如此设计核心问题的目的是让教学目标集中明确,让课堂设计整体性得以体现。

综上,本文所提出的“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意指:在一节课中,以一个可探究性的核心问题作为研学问题统领整节课,形成科学的学习生态圈。核心问题作为出发点,激活学生的思考,形成以点带面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同时核心问题也作为凝聚点,引导学生走向合理的思考,并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课前研学、课中研学交流、课后二次研学的线性研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性认知目标和过程性能力目标,乃至情感价值目标。

二、模式目标

构建“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致力于课堂的整体性,让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清晰,重点突出,去繁求精,轻盈课堂,开发研学时空,有效落实“研学后教”目的。本模式构建的根本是“让问题成为中心”,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自主、合作完成探究目标,并由“核心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凝聚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习视野,延伸思维的纵深度,形成以点带面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和线性研学过程,以及相对科学的认知模式,最终致力于“研学后教”关于“发展人的学习能力,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核心价值的实现。

三、模式理论依据

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三大核心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精化课堂教学问题,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以核心问题引领思考和课堂设计,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合作精神的培养,探究问题方式方法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致力于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开发,使过程走向成功。

“研学后教”理念认为: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欲。学生的求知欲应由问题激活,在探究问题的时候获得知识,以及于此过程中不断积累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完善认知模式。“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注重的便是由问题牵引求知欲,最终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依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课一得”是近年来主张的一种教学理念。所谓一课一得,通俗点说,就是简化、精化教学内容,一节课专注于一个或一方面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的吸收消化,从而真正学有所得。“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主张一节课由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导思,基于对学生注意力、接受力的考量,给课堂减负,对教学内容作出取舍,将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经济学的角度而论,“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提倡的。

四、模式内容

本模式内容包括核心问题的提出、研学指引、研学案、科学的小组建构、研学过程、成果展示过程、教师点拨升华、研学结果文字呈现。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可以整合该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

其次是围绕核心问题对学生的研学作出指引,研学指引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学习线路图。它应该包括探究核心问题时需要的阅读资料指引、查找和整合资料方法的指引、思考方向的层级性指引、成果呈现方式的指引。比如完成《爱莲说》教学后进行的拓展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将该课学习目标设定为“探究莲文化灿烂的现象中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围绕目标将核心问题设为“中华民族为何如此喜欢莲花”,一般而言,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研学指引,学生视野会是狭窄的,使用资料会是简单的,思考会碎片化、表层化。为了让学生作出全面、深度的思考,则要给予适当的研学指引。研学指引可根据研学实际一次呈现或分步呈现。如《莲文化的魅力》的研学指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学前:

为了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我们民族喜爱莲花的原因,请你仔细观察莲花,从生活和文艺领域寻找莲的影子,通过查找与莲有关的成语、故事、诗文、绘画、习俗等,感受人们喜爱莲花的心情,选择一个角度思考莲花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综合分析学生的初步学习成果后,再拟出四个可供深入探究的角度,对学生给出的第二步研学指引:

请围绕你们小组的角度整理同学们的思考结果;可进一步查阅资料,比如可以查阅相关论文,借鉴有价值的观点,从现象到本质深挖人们喜欢莲花的原因;制作PPT以便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要提炼出能反映探究结论的关键词。

第三步则是指引学生以文字形式呈现研学结果。这节课的研学成果是议论文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则提出了相关论文写作格式和思路指引。

与此同时要制定满足课堂需要的研学案及建构能体现“组间同构,组内异质”的小组,以推动研学有效进行。

研学过程可以是课前研学,可以是堂上研学,亦可以是课后二次研学,或者三者兼有。堂上研学或交流展示的过程应该占一节课的主体。但教师也需作出适当的点拨升华,教师的点拨升华,可以是归纳、深化、拓展。

最后本模式主张学生研学成果以文字呈现,这是基于语文课书面表达能力要求的训练,也是对探究问题形成结论的能力培养。如在《莲文化的魅力》的研学中,布置学生集体写作题为“浅析莲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论文;在《故乡》的研学中,布置学生完成题为“走进鲁迅精神世界”的写作任务。

五、教学环节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可以形成教学六个环节:研学指引→课前研学→堂上研学或成果分享→教师点拨升华→课后研学二次开发→研学成果文本呈现。

1.研学指引。如前所述,根据研学的核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前适当的时间安排给学生。

2.课前研学。安排好研学任务之后,学生首先进行课前的研学,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合作形式的,形成对核心问题的初步认识。

3.堂上研学或成果分享。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堂上进一步研学或是分享成果,形式上可以是由小组展示,也可以在小组展示后,个别学生自由分享不同成果。堂上研学的时间要足够充足,一般20~25分钟,以保证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充分研学、交流、展示。

4.教师点拨升华。这是教师“后教”策略的体现。可以插入每个小组的堂上分享过程中,也可以在成果分享结束后集中进行。点拨升华要精、高、大,切中问题的关键,又要有超越学生认知的高度,还要有知识拓展的宽广度。但时间不宜长,10分钟内。

5.课后研学二次研学指引。在教师的点拨升华后,学生会有新的认识,也可能会生成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做出二次研学指引,引导学生在课后做研学二次开发,以延续、深化核心问题的探究。

6.研学成果文本呈现。如前所述,指导学生将研学成果形成文字。

六、总结

“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是对我们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对于具有可开发的探究性问题的文本可以采取“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此模式对核心问题的拟定要求较高,对教师个人的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有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因为教学内容清晰,学生易于一课一得,核心问题对深度和宽度的注重,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之该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研学过程性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模式也与新课标理念有趋同性,顺应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发展性学习的新的教育潮流,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都有着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润胜编著.研学后教[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2]余江慧.基于“研学后教”课堂教学大赛下语文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5).

[3]张坤炽.语文“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3(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