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村教育如何走进新课程

姚发祥
  
速读·中旬
2018年9期

摘 要: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广泛的运用到了生产中,处在改革阶段的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人才。而“育人”是系统的,周期长,见效慢,并非个人一朝一夕之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殊不知这观点违背了新课程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是“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育人”的前提下,努力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才能走进新课程,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农村教育;新课程;课程改革;创新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广泛的运用到了生产中,处在改革阶段的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人才。国家也紧随时代步伐,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新的改革,其目的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满足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成长为能适应时代的人才。当新课改浪潮从城市推向农村时,作为农村教师,该怎样才能走入新课程呢?我认为应该转变观念,更新自我。

一、走出“成绩”,走进“育人”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而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想方设法提高学习的成绩。他们认为学生成绩是自己业务能力的最直接体现。而“育人”是系统的,周期长,见效慢,并非个人一朝一夕之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殊不知这观点违背了新课程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是“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育人”的前提下,努力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才能走进新课程,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人说教育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它绵绵的下,飘到人的脸上让人感觉到一份惬意,却让地面慢慢地变湿,教育正如春雨慢慢影响并感染着一个又一个受教育者……有人将高考比作战场,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知识层次和不同的成长环境,它们的智能也是多元的,教育无法象战场一样,军号一吹,军旗一扬,全军上阵!教育更不是暴风骤雨,它不可能猛烈酣畅,那种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教育,让平民走进育人殿堂;教育,要走到心灵深处去,这路难走,也不可能一步即至。得慢,放慢脚步,放慢心情,静待花儿绽放。教育,原来是一种慢生活。这样想了,我们的空间就开阔了,我们的心情也就舒畅了!

二、“乘坐”知识,“驶进”能力

一些教师认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而新课程则拓深了这种观点。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创新力、操作力、想象力等)。所以教师不能单纯把学习当成接受知识的工具,而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做到授学生以“鱼”。这样培养的学生会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

三、走出“点”,走向“面”

一些教师认为体、音、美和英语课无关紧要,语、数课是正课,从而对语、数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语、数尖子生“细心呵护”,对调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另眼相看”,这不符合新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这种观点会抹杀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学生,结果只能培养出同一模式的人才,而体、音、美等领域的人才将从何而来?这怎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呢?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不求个个升学,只求人人成才”的目的,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使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

四、“抑”主导,“重”主体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自己的“主导”,而轻视“主体”,自己统治着学生的思想,导着学生走,没留给学生充分参与的空间。这种观点造成每节课学生都是盲目听从,毫无主见,是些忠实的“听众”,新课程要求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要尊重“主体”,课堂中充分留给学生参与的空间,使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这样既能使资源共享,又能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使学生觉得新知识是在自己的参与、体验中获得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见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话语权,只是一味地听取教师的讲解、记笔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合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当然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承担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更新自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就会步入新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它埋没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下,我们必须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学生由“要我学”发展成为“我会学”“我要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看他这节课学到多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