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反思

张立军
  
速读·中旬
2018年9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句话。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我,不得不引起自己的思考。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实行一言堂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室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方法亦是一种落伍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的束缚了学生个性思想,还阻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我力图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教法,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改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位灵活学,苦学为乐学。以此为前提,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以项目做突破口,进而像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我一直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探究,进过反复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一、注重课前导语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语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犹如美妙的乐曲,让人如痴如醉。同样,一段精妙的课前导语,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多有一颗童稚的心灵,对任何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强烈求知欲,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种心理,精心设置课前导语。比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你们有谁到过青海湖,去欣赏过那梦幻般美妙的湖?”“它有多大,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快请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在引导读完阅读提示后接着告诉他们“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的大小及地理位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让我们一起随着冯君莉的笔锋,去漫游青海湖吧!”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的朗读起来。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兴趣特别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们轻视,厌学。由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开始只求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致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便当堂予以鼓励和表扬。中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的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到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进而是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三、精讲多练,读出感情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配合的环节。在教学环节中,学生最讨厌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就像一个多事的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必起逆反心理,较难到达预期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己充当配角,导演让学生当主角,当演员。教师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式、重点段落、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营造自由朗读的天空,让孩子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读出含义。在教学阅读课文时,则全权放手,让他们自读、质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问题先让他们互议,我在做适当点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阅读,学生兴趣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以升华,教学任务相应完成的愉快轻松。

四、创设情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好的文章,内容精彩,知识内容丰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上情感朗读就更能体现文章深刻的内涵。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精妙的录音带及朗读录音的播放。这样以来,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有自然而然的悟出了作者的感情,陶冶了情操。

英国作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面对一本书,一篇文章,引领孩子进入的通道很多,不管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事体会到约言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