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也谈教师的修养

隗艳
  
速读·中旬
2018年9期

一天早上,小鸟在窗外的樱桃树枝柯上叽叽喳喳地雀跃着,我照例跟往常一样,端坐在学校食堂的餐桌上吃着早餐,待到快要吃完的时候,感觉上课时间似乎临近,便拿起小半个包子、端着小半碗稀饭走到食堂外,边走边吃,站在食堂门外准备加紧吃完好立马洗碗。这时候,学前班一个小女生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不紧不慢地来到我跟前,孩子停下脚步,歪着脖子,拿研究似的眼神儿紧盯着我,毫不客气地问了一句:“老师,您怎么敢把饭端到外面来吃呢?”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顿时呆住了,支支吾吾的,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搪塞才好。没等我回答,孩子已经背着书包,知趣地向教室里走去。望着孩子的背影,孩子责问的话语又在我耳边如响鼓重锤,挥之不去:“老师,您怎么敢……”好在孩子没有继续太过较真地纠缠下去,要不,我一定会因为难以自圆其说而难堪到无地自容的。

这种脸红心跳,不是因为受到来自孩子的批评,而是因为“被抓了现行”,这就是一种教育者的犯罪感,出口辩驳,反而无益有害。不知不觉之间,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学前班孩子们一个个在食堂里坐得规规矩矩,扒拉着碗里的饭菜,吃完后,总会把自己的碗倒过来,举得高高的,童声奶气地告诉老师:“老师,我吃完了……”在得到老师的赞许后,他们才会快乐得像只鸟儿,蹦蹦跳跳地跑出食堂,去外面的盥洗池洗涮碗筷。我知道,按照学校制定的管理规则,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好习惯:不坐在食堂的餐桌旁,把饭菜吃个干干净净,是绝对不会擅自走出食堂门外蹓跶去的。

猛然想起于右任先生,当年,他发现有人在自己的住处附近小便,曾经写过一个警示条儿贴在近旁:“此处不可小便。”因为于先生是大书法家,字写得实在太飘逸了,有人就将这个条子完整地撕扯下来,剪成一个一个的单字后重新排列,当成一条座右铭珍藏在案头的玻璃板下:“小处不可随便。”假若我们肯直面现实,敢于认真地反思,教育者确实应该脸红的。在生活中的细小处,我们这些肩负为人师表重任的,常常就有与随地小便类似的不自警醒的情况发生:要求学生不乱丢垃圾,可一些抽烟的老师时不时就将烟蒂儿随手一扔;强调学生不能说脏话,有的老师却在闲聊之中不经意飞出扎人耳膜的脏字眼;让学生过马路时要看清绿灯、走人行道,偶尔也会看到某老师拉着自己的小孩,在车辆不多时,为了抢占那么几分几秒的时间,硬是闯着红灯冲到对面去……凡此种种,我们难道不应该多多质证多多谴责我们自己吗?光怪现在的学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怎么行?光怪自己的学生在生活小事上常常忽略某些人文细节怎么行?光怪自己的孩子把老师的叮咛当作耳边风执行就是不到位怎么行?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在无意之中暴露出来的坏习惯、坏言行、坏表率,给学生们在为人处世养成环节中的失控与失衡,打开了一盏绿灯,才最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的。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应当从孩子向老师问候“老师您好”及时回道一声“同学你好”开始;从常对孩子说“请进来”“请坐下”“请稍等”“谢谢你”开始;从穿一件合身得体、扣好风纪扣的衣服,从扎一个简单大方的头花开始;从和学生一起蹲下身子扯完整个操场的杂草、从一起拿起铁锹共同清除垃圾、主动捡起一片纸屑开始;从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次板书、预备铃刚刚响过就立马站在教室门前开始;从接受孩子的每一个建议、纠正每一个不良习惯开始……做好学生心目中那位值得尊敬的“人师”,不让端坐于莲花台上的师尊形象突然垮塌下来,让言传身教不再是被我们挂在嘴边用来忽悠的一句口头禅,而是落实到我们常常被学生奉为圭臬的生活实景中来。

不小心被揪住小辫子,让我痛定思痛,反观了许多,也沉思了许久。我们常说,教师是旗帜,是镜子,是样子。具有模仿天性的学生总是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当作他们人生的坐标系,当作他们做事的参照物,当作他们前行的引路人。我们说,教师就是一本供学生阅读的书,学生不只从我们这里读到了有限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读到了无限的品德修养与行为细节,所以我们应当特别注重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细节操守,努力提升这种身教胜于言传的力量。一句话,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变得更有文化品味才行,至少是要变得更具有适合自身职业情操的文化修养才行。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到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将文化概括为四句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教师的修养,说白了,其实就是要具备梁晓声先生所道及的这四种文化内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