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

李昌伟
  
速读·中旬
2018年8期

提示: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当我们到朋友家做客时,可能会估计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这是数感在起作用。

什么是数感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情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等。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一年级上册第4页),学习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请学生观察第4页情景图中用“1”表达的事物,再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狗、1棵树、1粒葡萄……随后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又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6页),认识“0”时,先请学生看第16页的情景图,“树上1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当学生知道了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时,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温度表上见过”;“在电话上见过”;“在尺子上有”……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解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数感。

二、生活体验,形成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要学生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一年级下册第75页“厘米和米的认识”)回家去看看、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三、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觉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第3页“你说我讲”的第一部分)设计一个让儿 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的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粒?一小盒葡萄干大约有多少粒?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数感。

四、大胆猜想,发展数感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吗?有的学生说:“我今年7岁,妈妈今年32岁。”老师把7和32写到黑板上,“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7比32小,32比7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大25岁,孩子的年龄比妈妈的年龄小25岁”。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