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宫宇强 陈如梦
  
速读·中旬
2018年8期

摘 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使他们自觉遵循生态系统的原则,积极提高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有计划地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培训活动。实现大学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完善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创造一个校园生态环境氛围,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目标。高校是以文化贡献为根本使命的文明的存在。他们必将肩负起弘扬和传播生态文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从理论上阐明生态文明教育的构成,为什么高校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教育

以普通课程为基础,开发选修课,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潜在生态优势,开展渗透教学,是高校生态课程建设的基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关系,建立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所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原则,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有计划地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培训活动。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广大公众的;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生态伦理学、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和低碳生产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经验,其重点是提高未来一代公民的综合素质,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领域的具体目标。”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焦点逐渐被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人与社会(人)的关系。人与小我的关系,其主要重点是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指导下构建公众的综合素质。生态文明教育比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更为深入和具体,可以说生态文明教育是继环境教育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后教育理念的又一次提升。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大学的理念和追求。为了培养和造就人的理想的全面发展,大学的本义和本质应该是全方位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间,只有在这种双重和谐中,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实,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所有的文化人类,所以教育必须是全面的教育。全人教育指的是完整的人格,即和谐人格。就完全人格而言,有多少人缺乏文化,有多少人是不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注重人与社会(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人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将有助于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社会,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引导社会和文化转型的根本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类的根本力量。它是人的实现通过塑造他们的新的形象和培养他们自己的新的字符。因此,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根本动力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而是它所培养的人,即新一代文明新人,他们适应并促进了社会发展,并有了健全的人格。

3.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马克思的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中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所有社会关系,实质上都是文化的形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和谐性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任何一种关系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甚至健康状况不佳。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开发课程资源。在普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展选修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程谦生态优势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渗透式教学实施,这是建设生态课程的基础。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是培养一个:完整、受教育、高质量的人的目的,区别在于一般课程往往是通过一套专业课程来矫正和弥补教育的不足。

2.创新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各种感性实践和生动的案例,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深入理解生态现象,重新思考生态问题,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和情感,形成生态道德责任,提高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同时,实践也是检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它们也是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直接的榜样和典范。因此,教师生态知识水平和生态教育水平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4.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其生态价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5.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属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其评价体系可以借鉴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一些知识和能力因素,还要注意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如人格、意志、情感、价值观等,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健康成长和长期发展的持久价值和最终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俊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人大复印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2003(12).

[3]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