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修丰艳
  
速读·下旬
2022年3期
东营市晨阳学校 山东 东营 257000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不同于其它课程,有其特有的学科属性。科学课就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我们的科学课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一个从事物的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构建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置简约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一节科学课的目标是在洞察清楚科学课程、知识、生活、学生、教师自身、探究学习过程等关系之后,才可以谨慎地制定且加以实施的。我想,教师对一节课目标的制定虽各有不同的理解、侧重,但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要作充分的考虑,要精确、准备充分一些,最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语文教学上有一种“得得派,倡导体现”“一课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策略。科学上,能做到“一得”这种境界也不错,得到了,还要深下去,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里,还要让它继续生发。做到“两得”、“三得”便属难能可贵,再求多,似乎很难,或者往往就适得其反了。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又要简单、精确、有效。此外,“简约而不简单”,目标内外得留有余地。目标定向不定“死”。不仅课堂内目标要预设到留有空间,目标之外也要有所预设,留有余地。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让科学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堂。

二、让课堂提问更有效

课改之初,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成了科学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提出问题”这一做法逐渐被“模式化”,“模式化”后,提问便变成了一种形式:课课必用。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思考过没思考过的,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最终,教师都竭力引领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问题。稍好一些的,会对学生的问题大加赞扬,没有问中“教师心意”的问题,则会被束之高阁。教师实际充当了学生问题的“灭火器”,把学生的真问题、真兴趣“扑灭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个”基于孩子需要”的提问,才是真提问,在尊重孩子思考前提下的倾听、帮助,才是科学老师应有的态度,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三、让探究成为我们科学课的核心

学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有其特定的含义: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模拟探究”—即在假使学生“未知”的状况下,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对“未知”的探究过程。所谓的“未知”,即指科学教材内容,在科学上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概念。

在一个教学活动的开端,先让学生去回答:关于这个事物或现象,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了解这些事物或现象?这样,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引导他们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带着问题“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既发散了他们的思维,也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上《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在玩充气玩具时发现了哪些问题,学生很快提出了很多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想办法,再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探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让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验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信息,寻找证据,来验证假设或结论。可实际教学中,师生“共同设计”的实验充斥课堂。比如在研究“光的传播路线”这一科学现象时,有的老师直接把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这种实验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机械的操作,而非动脑、思维的过程。我们看到学生在热热闹闹的做,却看不到学生理解为什么在做;看到学生在填写统一规定的记录单,却看不到学生有丝毫的质疑。我们要摒弃这种“伪实验”,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动手探究自己心中的疑问,而不是围着老师的教学设计转。

五、让“合作”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任务

长期以来,科学课都是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是科学课堂的特色与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小组合作中每个孩子的学习发展情况。倘若冷静的观察分析目前学生的合作,会发现不少亟待引起重视的“伪合作”。常态课中,教师的备课,似乎很少能涉及到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上。一个小组(或老师指定,或就近组合),一旦确定,就相对固定不动了:固定的组长,固定的人数(山东一带,少到4人,5人,多到8人),比较固定的分工操作(谁负责记录,谁动手实验,谁观察等)。看似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实则细想,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合作。倘若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甚至几年下来(小学的班是相对固定的),某个学生恪守职责只专注负责自己的那一项分工,他会在课堂上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即使有老师的调控,让学生交换角色,一个组内的学生是存在性格、学习等个性差异的,总会有“被动群体”“弱势群体”的存在,他们往往会被另一部分学生支配、左右,而充当“助手”、“配角”,或担任的角色被取代,少有动手、动脑、质疑、阐述的机会,难有真合作的存在。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科学课程改革的探究之旅还很漫长。课堂中,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那一块块求知的心田,我们只能躬身为犁,精益求精,不断反思求索。愿我们的科学教学事业四季常绿,科学教学之树四季长青!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