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石罗晶 李秀建 刘铁园
  
速读·下旬
2022年1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新工科建设强调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理念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其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机制,能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实现培养德才皆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文章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T大学为例,分析了工科类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特征,并针对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工作强度过大、岗位认同感低、专业化能力差等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供了工作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主动应对科技和产业变革,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号召,高校纷纷提出教育改革建设方案,将工程学科教学与新技术、新经济、新兴产业对应接轨,培养更具创新性、交融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教育教学改革之外,高等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上也不断优化升级,以解决传统学校“发展战略模糊”“管理理念落后”“片面重视科研”等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线人员和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重要成员和高校师资队伍中不可缺少的群体。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地位低、工作重、流动性大、发展前景小等等。同时,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工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工程技术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但人文素养偏低、思维较固化,造成这些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较弱,给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T大学为例,对该校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分析了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出对策。

一、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体情况统计分析

T大学是一所以电子通讯类为特色的应用研究型本科院校,本调查以全校107名辅导员为样本,发出问卷107份,共回收问卷92份。该校辅导员队伍主要以年轻化、工作经验少为特点。大多数辅导员年龄段在26-30岁之间,30岁以下辅导员大约占总体的五分之四,64.13%的辅导员工作年限低于三年。同时,学校的职称和编制与学历和工作年限有直接关系,辅导员中未评级占比66.3%,未同工同酬的人事代理编制占比58%。辅导员队伍学历专业分布广泛,工学类专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较其他非工科类院校差别较为显著,其余专业按比重排序依次为其他人文社科类(25%)、马克思主义理论(11.96%)、理学类(10.87%)和教育学(9.78%)。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困境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趋向多元化、多样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从T大学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工科类院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出低龄化、理工类学科背景为主的特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辅导员中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职场新人,缺乏相应学科支撑和系统的指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没有工科专业知识背景,两者都无法在工作初期将工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平台、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合,增加了其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第二,辅导员培训体系和进修机制还有待完善,培训效果与组织培训的力度有落差。新工科建设关注专业教育以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而工程人才的就业创业指导很大程度上由辅导员担任。目前工科类院校缺乏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加之校内培训往往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参与者专业背景相差很大,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

第三,专业技术职务偏低,晋升机制没有得到保障。由于工科类院校“重科研”的传统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多数年轻辅导员属于人事代理制,没有正规编制,导致年轻辅导员工资低、待遇差、跳槽率高。同时,辅导员担任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实际上极少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造成其“教师”的身份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们足够的认可和尊重。反之,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份被过分强调,甚至有部分学生称其为“保姆”,导致其工作价值无法实现。

二、新工科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

将辅导员目前工作情况与相关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与学校重视程度、考评体系和培训机制都有显著正相关性。同时,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岗位认同度低和专业能力不足这三点成为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辅导员工作强度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大学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和平均每周工作时长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2-1),工作时长越多,他们的满意度就越低。在样本调查中,有98.91%的辅导员认为每周平均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35.87%的辅导员认为每周平均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

新工科建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就意味着作为学生工作一线人员的辅导员们,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各方面成长成才的要求。辅导员们普遍认为目前工作最大的困扰和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学生人数众多且责任重大”以及“工资待遇低,与工作量和压力不成比例”(表2-2)。同时,认为“事务性工作多,没有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排在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的第一位(表2-2)。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危机干预、日常管理、资助事务、心理健康等诸多内容,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巨大,而且除了正常上班时间,晚间的值班以及周末、节假日仍需随时待命处理学生问题,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无时无刻都处于神经紧绷的工作状态。加之目前社会复杂的局势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生活多样化等都在冲击着大学校园生活,各种不稳定因素、利己主义、身体、心理健康疾病等都无形地增加了工作压力,辅导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引导教育学生上。

(二)辅导员岗位认同度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建设新工科提出的另一目标,强调以结果和产出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难以短期见效的工作,这容易造成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低,教育效果差,辅导员得不到有效正反馈,行程恶性循环。T大学辅导员对工作综合满意评价整体在中上水平,均值在3.64(满分5),但在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时,仅36.95%选择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或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问及“是否会转岗”时,仅有21.74%的辅导员选择“继续留任此岗位”,辅导员职业忠诚度和身份认同感较低。辅导员工作缺乏成就感直接导致其工作不投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如果教育者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空谈道理等程式化工作模式来应付学校的考评考核,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容易造成岗位认同度不高和流动性偏高的问题。

(三)辅导员专业能力

T大学辅导员队伍中学历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的仅占五分之一,辅导员专业化较低,普遍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缺乏职业能力培训”成为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综合辅导员对未来培训内容重要性排序和职业能力重要性排序这两项调研看出,持续健全辅导员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方向。辅导员们通过大多通过岗前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考察、专题讲座、理论授课、实践锻炼等形式来积累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他们普遍认为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方面知识和实操等是急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授课能力是目前较需提升的职业能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首先,科学定位辅导员工作内容,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新工科建设背景促使高校设立了新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应该要着力构建“课程思政”和“大思政”格局,各部门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应该将各部门工作纳入育人谋划全局统筹,强调全校教职工履行自己“育人”的职责,充分参与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高校辅导员应该融入到学校工程教育创新的发展建设中,根据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计划重新定义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激发自身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其次,推进队伍专业化,构建全面培训体系。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提升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水平。在对辅导员培训的内容上,重点关注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指导、校园科技文化类活动管理等薄弱环节的教育教学方法,力争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填补专业教育的空缺。培训形式上,高校应提供足够的业务学习机会,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多平台、多渠道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强化培训、多元化的交流、外派深造等方式培养人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方面的理论以及案例、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社会工作事务技巧、社会工作综合管理知识等纳入后续辅导员培训体系。

最后,完善职称晋升和考评机制,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化。工程类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以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为总目标,从整体进行规划,系统性、科学性地设置管理体系,从工作条件、晋升渠道、发展平台、福利待遇等方面落实保障。同时,通过提升薪酬待遇、职业福利、未来发展等方法吸收高素质、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努力完善考核体系,由二级直属领导与学生客观评价辅导员品德、廉耻、勤劳、能力、成绩这5个核心要点,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建平,金爱华,叶枫.新工科背景下思政工作者继续教育路径研究[J].管理观察,2019(25):148-149+155.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09-21.

[3]林玲.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4):140-140.

[4]陈祥贵.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困境分析[J].科技视界,2019(12):127-128.

[5]周栋栋.理工科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74-78+51.

[6]代文杰,王树立,陈海群.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要求、现状及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62-63.

作者简介

石罗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助理研究员。

李秀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助教。

刘铁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育人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USSZ2020050B)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