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价值属性研究

阳梅
  
速读·下旬
2022年1期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在云南这样的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是云南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宗教、民族、地域研究等价值,随着文化遗产实践的发展,不同的主体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都各执一词,其归因于社会发展逐渐更替下的行为取向差异。从文化遗产价值的本身出发,探讨其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及当前的存续状态,对于明确云南民间美术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遗产;价值;民间美术

一、民间民族绘画的文化遗产价值

何谓民间美术?通俗地说是由当地人民群众创造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科学价值,在传统节日传承一个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道德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者,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何谓民族美术?方国瑜从康斯坦丁诺夫《历史唯物论》第十一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民族殖民问题》引用了斯大林给民族下的经典定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其次对于美术创作而言,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美术,民间少数民族题材一直都是美术家们关注的焦点,在艺术品市场上的表现也非常突出。

一直以来,丰厚的民间文化给云南的美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也是云南美术家灵感的源泉,但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冲击,人们对现代物质生活的需求与向往,也是今天民族文化传承中无法回避的现实与矛盾。社会形态的改变最终导致艺术家审美判断的偏差,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初衷是表现真善美,宣扬人文主义关怀,而今却为迎合消费堕入空泛、矫饰、没有情感的“商品画”行列,也就是所谓的“行画”遍布整个艺术市场,也就导致今天多元的艺术思潮与纷繁的绘画风格的价值存在多重性差异。起初,艺术的本质置于形而上学的高度,没有与生活发生物质性联系,而如今,随着文化消费的发展,且在云南这样的民族多样化的地方,少数民族绘画题材文化遗产有多重价值体系并存。绘画类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具有娱乐性、可参与性及艺术性,利用其丰富的民族资源与民族背景,绘画慢慢由一开始纯粹的记录生活,转向用于主体之间相处的交换物,再转向为了迎合消费者而发展的“商品”,由此将绘画类遗产形成了“生活、礼物、商品”等价值形态。

二、作为日常生活事象的民族绘画

作为民间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民间美术一般多与宗教、巫术、祭祀、丧葬、节庆等民族民间活动有关。因此,其外表往往带有一种宗教、神秘和古朴等特征。作为日常生活事象存在的民间美术,围绕着生活状态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

其一,民间美术大多数用于怀念先祖和传宗接代,在云南,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也各式各样。别林斯基说:“在各个民族的婴儿期和青年时代,艺术或多或少地总是表现于宗教思想。”当然,云南也不例外,在原始信仰演变成宗教的时候,宗教便借助于造型艺术的形象性,去散布人死后的幸福生活及祈求实现传宗接代等愿望。例如:丽江芝山福国寺护法堂的《大黑天神》,其原著虽然不存,但仍有许多摹本流传于世,并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

其二,民间美术也用于驱凶避害与祈祥求福,民间常称为“辟邪”,早在原始民族的意识中,世界就已经是在精灵鬼魅的统治之中了,因而充满着各种灾难。在社会生产了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战胜自然力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神鬼,而祭祀和巫术则是人神交往的主要手段,因而相继出现许多表现狞厉之美的民俗艺术品。例如:佤族用木雕作品服务灵魂崇拜、景颇族用木桩祭祀地鬼。

其三,还用于讽恶扬善与劝诫引导,从古至今,用于惩恶扬善、劝诫引导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著名画家张宜作品《扬正气》系列,庚子新春,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波及全国,举国上下同心共战肺炎疫情之际。在歌颂人民抗疫、防疫精神的时候,张宜首先想到的是驱邪除灾、惩恶扬善、扬人间正气、保一方平安的钟馗形象。他所表达的正是当下人民群众对早日战胜病毒疫情,赢得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与期盼。

三、作为礼物交换的民族绘画

所谓礼物是指:赠送给人或人与人之前互相赠送的物件。最早起源于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编撰的《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法国文化人类学家莫斯认为,礼物赠予和回赠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原始人类共同体就是建立在礼物交换的基础上的。原始社会形成了以礼物交换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人与神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融合于礼物交换之中,形成了礼物社会和礼物文化。礼物交换构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关系,交换双方为亲属或熟人,交换的目的是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系,交换的基础是双方对交换物的认可与接纳。简而言之,作为礼物交换的主体是你认识的人,而作为礼物交换的事物它含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礼物赠送的方式传达主体间的想法。绘画本身就有意志表达、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社会功能;而当他作为礼物时,它便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礼物交换的媒介,绘画作品逐渐以礼物式流动,在当地人群的生活空间中形成了熟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共享,从而转变为地域人群共同体的娱乐、实践活动的文化表达。绘画是对于现象的还原,这个作为本真世界显现的民间绘画艺术,已经不再是现实之物,不再是生活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载体,而成为存在赠予人的礼物。绘画作品也由一开始记录“生活事像”逐渐向作为“礼物”交换转变。在民间绘画艺术的赠予活动中,民间绘画形象不再是异化的现实,而是回归了自己的本源即本真的世界。

四、作为商品消费的民族绘画

根据商品的概念,任何劳动产品都具有成为商品的潜能,只需要经过交换形式上的确认即可。绘画亦是如此。绘画为文人世界的雅好之物,有雅好就有所求,有所求则效用价值生,效用价值生则利益起,遂谋之、售之、营之者众,而后经由逐利之普及发展为行当、市场。

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佣书”“俑画”等行当,既能书善画之人从事书画事物并从中获取一定的报酬;《后汉书》记:“刘梁,自满山,卖书于世以自资”,也就是说日常物品交易的集市中,就有专门通过书写绘画特长而谋生的群体,当时的宫廷画家也因此而存在,这可以视为后来所谓职业书画家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的交易更为普遍,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典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书画经济效用的认知:王羲之曾在集市上为老妪书扇,扇子随即价格剧增且被市人拿去竞市。正是由于王羲之书法的魅力促使了交易的产生,而在这个交易行为中也透露出了人们对隐藏在作品中的“名家”价值的关注。到了唐代,出现了规模更大的书画市场,市场中有专门从事书画买卖交易的商人,他们的出现加速了书画作为商品的流动性。杜甫诗歌“忆昔咸阳都市汇,山水之图张卖时”的描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书画作品张卖于市场的情形;书画的价格也因此上涨。两宋时期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各个行业的市场化流通都极为昌盛,在此基础上,促进了书画市场的专门化与多样化发展,催生出以卖画为生计的职业画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在两宋基础上持续发展,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人们对于书画的买卖与追逐,书画市场也进一步从其他行业市场中分离出来,集散地性质的书画市场不断涌现。而现如今,由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绘云南画市场营销模式增多,例如:翠湖边以绘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以及各地区聘请画家绘制墙画及各式各样的餐馆、奶茶店、休闲娱乐场所等都选择使用绘画作为装饰的主要手段;还有各个地区的小型博物馆都存在有许多以营销为主的绘画作品。当然,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类作品都富含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民族风情,这无疑是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兴帜,彭博.价值分层:民族民间舞蹈存续的文化逻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3).

[2]吴兴帜,彭博.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4).

[3]吴兴帜.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边界体系构建[J].民族艺术,2017(04).

[4]张筱蓉.云南民族民间美术特点分析[J].哲学与人文科学,2018(12).

作者简介

阳梅(1997—),女,汉族,美术学专业硕士,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美术。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