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语》《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比较

孙晓曦
  
速读·下旬
2019年3期

摘 要: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形成的两个代表人物——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张出发,分别以他们的代表作《论语》《理想国》作为参考依据,进行阐述和比较,发现两人虽在教育对象方面持有不同观点,孔子认为应当“有教无类”,而柏拉图主张“区别教育”,但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方面的思想主张却趋向一致,均强调通过美学和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在个人层面培养德智体美素质,在社会层面实现等级有序的稳定体系。

关键词:《论语》;《理想国》;教育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论语》《理想国》两大著作中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中寻找到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为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教育目的之比较

从时间维度上看,孔子与柏拉图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两人的生活境遇也有着相似之处:残酷混乱的历史背景点燃了他们的政治抱负,周游列国以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均被现实挫败,郁郁不得志,转而推广个人思想。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两人所提倡的教育目的趋于一致,即通过教育实现等级有序、各安其道的稳定国家体系。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三纲五常作为礼教的核心思想,在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柏拉图认为,“在建立我们这个国家的时候,曾经规定下一条总的原则。这条原则就是:必须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务”。依据各人不同的“天赋”,城邦由三种人所组成:治国者、护卫者和劳动者。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改做也不兼做别人的事情,才能建立起一个正义的城邦,以实现全体公民的普遍幸福。

二、教育内容之比较

为了实现等级有序、各安其道的稳定国家体系,两位思想家对于教育内容的设定也有颇多共同之处。

关于孔子所提倡的教学内容,《论语·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要以文学、品行、忠实和诚信教育学生,即教学内容所包括的四个方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把品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将其看成是重中之重,并不单纯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其二,为了符合当时上层社会对阶层的要求,将礼、乐、射、御、书、数定为“六艺”,即教学内容所包括的六个科目,通过教授相关技能,强调对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培养。其三,“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定为“六书”,即教学内容所使用的六本教材。

在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好的了。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通过文学、音乐、绘画等文艺形式进行施教,“最终目的就在于达到对美者的爱。”“不畏艰辛苦练身体,他的目标也主要在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不是仅仅为了增加体力。”

三、教育对象之比较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因此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所有人都应受到教育,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并且通过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差别。

在《理想国》中,人生而不同,在三个阶层中更加突出对于治国者的教育,柏拉图认为治国者的教育是具有决定性的,他们会决定整个国家社会的正义与否。因此,主张对不同阶层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劳动者只接受包含文艺和体操的初等教育,护卫者阶层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只有治国者可以接受最终的辩证法教育。

四、启示与借鉴

在当前略显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温两本著作中的教育思想具有警醒作用,《论语》与《理想国》都体现出教育之于国家的重要性,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这也是基本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柏拉图著,张竹明译.理想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孙晓曦(1992—),女,北京市人,北京市工商大学学生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助教,硕士,心理咨询与治疗。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