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地理课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结合

刘红霞
  
速读·下旬
2019年2期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不仅仅是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更是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只是来解决现实生活种遇到的问题。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人文历史知识素养。地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历史知识比较多,地理教学当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的人文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人文历史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当如何渗透人文历史知识呢?

1.激发兴趣,增强科学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观察力的培养,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其探究精神,更能增强其创造性意识与思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产生疑问才能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推动科学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如海地扩张说、大陆漂移说等,均是建立在质疑基础之上,再结合具体海底岩石和陆地形状所创立的,就以其中的“大陆漂移说”来说,它的创立是维格根据海岸线吻合现象提出的。总之,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与激发,可通过强化逆向思维,积极训练其求异思维,组织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恍然大悟,踊跃表述自己的见解。

2.结合学生生活内容,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除了深挖教材,熟悉各种地理人文素养教育素材和形式外,更要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寻找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提高教学有效性。高中生的生活通常为两点一线,很少能停下来看一看身边发生的事情。地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首先,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科学知识,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统一。其次,要为学生展开各种人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人文气息和情怀,为融合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打下基础。最后,结合学生经历导入课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教师要巧妙掌握渗透人文历史的角度

高中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比如运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可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把哥白尼学说更推进一步,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明了“三定律”;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制造了天文望远镜等知识。

4.以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时差、时区及日界线时,教师可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在1915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由西班牙出发开始向西航行,在航海的途中麦哲伦因与菲律宾的土著居民产生纠纷而死,剩余船员经过千辛万苦在1522年的9月7日再次返回西班牙,船员在兴奋之余也惊讶地发现,在航海日志处记载的日期为9月6日。他们一路坚持记录日志,并没有记错时间,但最终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少了一天。探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没有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概念,不知向西航行时每经过一个时区需减去一小时,且向西通过日界线时需加一天。这样通过学习人文历史知识可以强化学生对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理解。

地理学科以其特有的学科体系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特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学生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遗忘曾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但是能够较快、较准确地认识、观察客观事物,并对一些棘手的人地关系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置,这正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所在。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