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现状研究

曹百秋 王勇   
速读·下旬
2018年11期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调查研究,发现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与依托单位的职责划分不清,机构设置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前言

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从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培养兴趣提高青少年素质、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高度,因此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至关重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甘肃省内学校体育俱乐部。

2.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甘肃省内学校体育俱乐部,旨在使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甘肃省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

3结果与分析

3.1甘肃省体育俱乐部的依托形式

调查研究发现:甘肃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部采用依托某一单位来操作的运行模式。在全省所调查的俱乐部中,依托单位主要是学校、体育场馆(中心)、业余体校、单项协会4种形式。显然,甘肃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依托学校这种形式占据首位,比例高达47.8%,排列第二、第三的是依托体育场馆(中心)、体校,比例分别达22.9%、20.8%,依托单项协会的比例最低仅占总数的8.3%。调查发现,由于依托单位形式的不同,造成了俱乐部运行模式及其运行结果的各异。

3.2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组织机构

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使其发挥为广大青少年服务的作用,达到创建目的,就要抓好组织建设。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9%的俱乐部按照《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确立俱乐部合法地位;79.2%的俱乐部制定《俱乐部章程》《俱乐部管理办法》《俱乐部会员收费办法》等规章制度,最大限度保证俱乐部各项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俱乐部的领导多数由依托单位的领导兼任,教练也由依托单位或者网点单位所属的教练或教师兼任,只有18%到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俱乐部有外聘教练。

3.3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与依托单位的职责划分不清

由于学校体育俱乐部最初是依托举办单位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办的,因此它与依托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注册资料和历年对俱乐部的抽查资料可以看出,俱乐部与依托单位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是从属关系,即倶乐部系举办单位附属机构,从属举办单位,人、财、物不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二是对等关系,即俱乐部与举办单位均为独立法人,通过契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俱乐部相对独立,并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开展工作。

3.3.2定位意识不准

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特征,其任务是培养该地区青少年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的习惯,俱乐部的宗旨是广泛开展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的群众体育组织。其培养对象不仅包括依托单位的学生,还包括非依托单位周边的学生。但是在调查中发现,29%的俱乐部只负责依托单位的学生,而对其周边的学生拒之门外。归其原因是这部分俱乐部的领导对国家创建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本质内涵尚不清楚,因此在对俱乐部定位时思想意识不够准确而造成的。

3.3.3机构设置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各省(区、市)体育局俱乐部申报通知第5条规定:俱乐部需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内设机构和规章制度健全。至少有1间以上(含1间)固定的专用办公室。内设机构至少应包括:办公室、培训部等;有规范的俱乐部章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第7条:俱乐部专、兼职人员能够满足管理与运作需要。至少1名以上(含1名)专职管理人员,至少3名以上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并长期从事青少年体育教学或训练的教师、教练员或具有等级称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是目前俱乐部在组织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題主要是:第一,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只设置了2个部门:办公室和培训部;有的设置了6个.部门,最多的甚至设置了10个部门。第二,“养人,不养事”,这与国家倡导的“养事,不养人”恰恰相反,仅一个理事会就有几十个人,都是拿补助的,这也与创办宗旨不符。第三,不重视财务管理。没有独立的银行账号,也不单独建账,采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作记账的依据;另外还存在账目混乱,凭据不全等现象。

3.3.4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俱乐部把希望和眼光集中在有限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上,俱乐部自身主动筹集资金的能力较差,单一的资金来源,致使部分学校体育俱乐部难以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调查表明,资金缺乏已成为俱乐部发展的严重障碍。资金不足对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影响程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第一,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依托学校运行模式效果甚佳,依托体育场馆(中心)运行模式的俱乐部利用自身场地资源优势,发展周边无场地的学校为网点单位,吸纳为团体会员,组织开展各种培训、竞赛以及常规活动,最大限度拓宽俱乐部的辐射面。

第二,甘肃省学校体育俱乐部在组织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俱乐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建议

第一,应借鉴国内外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成功经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扩大学校体育俱乐部新会员的招募,只有不断的扩大俱乐部的人数,才能保证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俱乐部社会知名度俱乐部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大型宣传栏,积极联系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通过开专栏、跟踪报道、组织专访等形式,结合开展活动、组织比赛大力宣传俱乐部,并通过各种渠道,发动社会各界来支持俱乐部的发展,保证其长期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玉文.苏南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发展模式构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周松芳.广深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4.

作者简介

曹百秋(1984—),男,汉族,甘肃白银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健康教育、教育美育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