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青少年母语能力缺失及补偿

梁伟
  
速读·下旬
2018年11期

摘 要:母语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基,母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母语学习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本文立足于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当下时代的视角,分析了青少年母语缺失的表现集中在听说读写、基础知识、民族文化知识等方面,究其原因从国家课程设置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能见其不足。母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而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全母语教育体系,集中各方力量以提升母语能力为目标,实现有质量有特色的民族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母语能力;缺失;对策

如今网络环境的复杂化,英语学习潮流的持续产生了诸多后遗症。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于汉语母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都不高,最终影响的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青少年,他们的母语能力很容易呈现弱化的趋势。母语对于个人、对于一个民族意义重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警惕这种问题的存在,在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一、青少年母语能力缺失的现状

(一)青少年的母语基础知识不扎实

扎实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知识是学好一门语言的重要前提,青少年不扎实的基本功极容易受复杂语言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青少年信息接触方式变多,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环境的杂乱,接着就是网路语言的混乱使用,新词怪字乱用。在写作与口语表达过程中也常出现语法混乱,语序杂乱等现象。这不仅体现在阶段基础目标的未达成,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在青少年对外界信息处理的能力偏低,青少年时期是知识网络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还不牢的情况下接触这些未经处理的信息会打乱他们的语言知识系统。青少年的各个阶段的语法语用知识的掌握是有目标和要求的,有很多高中生仍旧划分不出一个句子的成分,更不用说如何去辨别网络语言的规范性。

(二)青少年的听说读写能力退化

当前社会,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快捷的途径,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有许多弊端的存在,尤其是对认知辨别能力有限的青少年。课后时间,学生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比例远远大于书本知识阅读,快餐式阅读、无筛选信息的接触、网络文化的泛滥、网络依赖,这导致学生在真正的书写能力上存在了许多问题。例如:提笔忘字、写作格式不清、口语与书面语混用等。网络的便捷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许多资料的获取不再是由学生从大脑中提取,而是利用网络手段,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积累。长此以往,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缺乏交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的天地,而实际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呈现的是不尽人意的表现。

(三)青少年的母语文化知识积累不足

母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也是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化知识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实际的母语教学中要明确的是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学习,机械化的被动接受考试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这种长期性的忽略就会出现文学知识储备少,文化知识记忆不牢。甚至会出现新词怪词乱用的现象,恶搞古诗词,对于文化知识抱有轻视的态度,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四)青少年的母语运用能力不理想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发展都非常的快速。他们的思维敏捷、记忆力良好、学习能力强,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并非如此理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只是一味的积累知识应付考试,缺乏运用的意识,对母语知识运用前景没有前瞻性。这种学而不用的长期结果可能会出现语言组织没有逻辑、言语混乱、实际运用写作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大学以及工作后的表现尤为突出。

二、青少年母语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母语教育体系的断裂

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强调人的终身性学习,毫无疑问,母语学习也应该纳入终身学习的范畴。实际的教育现状是是母语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至高中阶段,在这十二年的学习过程中,青少年需要掌握的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升入大学后,许多高校并没有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科目,乃至进入社会后的许多工作岗位也没有设置母语水平准入要求,更多的是外语水平要求。在淡化学习要求的同时,母语能力自然也会弱化。而且,这种断裂式的教育体系还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母语学习止于大学,更不用谈终身学习意识。

(二)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语言习得是不容小觑的,他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接收不同环境中的信息。大到一种理念、一种信仰。小到一家店名、一个符号。

1.外来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加上网络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各国文化。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无形中也会给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更多的会体现在意识层面上,例如英文店名、创意广告、口头语等,我们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印记。文化的交融本是全球化的趋势所在,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容易追逐大流而忘却民族之本。最简单直观的就是“留学潮”,有人一味觉得国外的都比国内的好,从留学到国籍更改,这都能体现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人们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意识的传播对青少年而言是深远的。

2.网路文化的干扰

当前社会,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快捷的途径,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有许多弊端,尤其是对认知辨别能力有限的青少年。他们经常会浏览各种网站,查看各种网交软件,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重点在于他们还无法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与否。这种毫无筛选的信息接收只会对青少年造成干扰,混淆自己的知识结构。近些年兴起的一些网络热词,例如“猴赛雷”、“猴嗨森”、“有钱佬”等词,许多学生以用之为时髦,在青少年群体中大肆兴起,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这些知识混用,容易造成书面语不规范等问题。

(三)学校语文课程设置的偏重

青少年母语的系统学习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具体到学科,就是语文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中并不能凸显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高中课程为例,语文、数学、英语并称为“三大主科”,从高考考察来看,这三门主课占分比例高,各科分数相近。从课时安排来看,三科基本持平,学分要求相近。这还只是普遍性的课程安排,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将英语列入最重要的学习科目,课时安排上英语已超过语文学科。这种以高考考试为导向的课程安排无疑会削弱语文学科的地位,学生的学习重点也会因此有所偏重。

(四)家庭教育投入的失衡

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最持久最深远的教育。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加上中高考对英语的考察,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都已经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许多培训机构抓住了家长的这一心理,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在很多家长看来语文考90分并没有问题,但是英语考90分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有问题,进而所谓的中国式教育焦虑症出现了,为了排解这种焦虑,家长会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甚至请外教,自学自教。这种家庭投入花费昂贵有成效,同时也会无形中让青少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习上。母语教育的另一个途径——家庭教育,也随之弱化。

(五)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不足

青少年系统化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教育,而母语的主要施教者是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自身的语文素养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同样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这对教育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许多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仍然以“满堂灌”的形式开展教学,缺乏课堂管理技巧,懒于课堂总结和反思,疲于自身素养的提升等。这些问题不只是仅限于语文教师,各科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青少年母语能力的提升对策

(一)建立更加完备科学的母语教育体系

母语教育应视为终生教育的一部分。同样,母语是我们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因而这种母语教学不能止于高中,至少应该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母语教育体系。将小学、初高中阶段视为母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大学作为提升阶段,自我教育作为延伸强化阶段。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需要长期的不断的积累,完善的教育体系更有利于母语系统化的学习,同样也能让青少年树立更长远的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完善的教育体系还应注意时代的变迁,适应时代之需求进行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国民的全面化素质教育,而不应该让青少年再受应试教育的摧残和压迫,丢失学习的兴趣。

(二)增加母语教育强化的方式

1.设置母语的水平等级考试

现如今各种考试的重要性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导向,就像大学里的CET-4、CET-6考试水平要求,很多大学的毕业要求就是需要通过这种英语水平考试,效果良好。同样,在青少年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创设一个母语水平测试,建立母语水平的最低要求。这种要求会给青少年带来学习母语的驱动力。这样的母语水平要求也可以纳入职业准入当中,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视也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和动力。

2.创设青少年自我展示的平台

学习是为了运用,青少年的学习阶段不能一味的只强调学习,同样也要学会应用。近几年来中央各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诗词大会》等节目都深得人心,这种活动不仅提升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也是在鼓励青少年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活动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能为青少年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让青少年获得成就感,为青少年学习母语提供一种动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开展这类竞赛性质的活动时也要引导学生持有良好的乐观的心态,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比赛结果,而是重视过程的积累与体验。

(三)规范和优化社会语言环境

1.规范网络用语

母语学习不只是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同样也需要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规范网络用语,实行监督机制都是可行的措施。例如相关的党政机关的办公用语,各地办事处的文件规范,教师队伍的水平要求等。这种细节化的高要求更能体现整个国民素质的水平,良好的社会环境,随处可见的规范化,这些都能为青少年提供榜样,同样也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对于网络词汇也是需要加以规范,避免口语与书面语的混用。

2.辩证理性的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势必会显现出民族文化的某些不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本民族的文化没有可鉴之处,更不能说本民族文化缺乏生机,缺失生命力,一味的追捧国外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批判的视角去审视文化的不同,而不是一味的追捧。

(四)注重教师队伍素养的提升

教师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四个方面。

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自身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改革,以全面的眼光来审视自身的素养问题,从自身寻找不足,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各项业务能力。只有教师群体素养整体提升,才能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青少年才能做到“好学”与“乐学”。

参考文献

[1]周建民.论大学母语教育的变革[J].江汉学术,2013,(32):25-30.

[2]荣华.汉语母语教育意识的觉醒——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4-5.

[3]陈淑清,王秀红,栾慧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提高母语教育质量的新举措—PARCC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5,(2):69-70.

[4]庄莹莹.从德国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反思中国母语教育[J].延边党校学报,2014,(30):112-113.

[5]钟启泉.打造新世代的母语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24-25.

作者简介

梁伟,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学科教学(教育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