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正念与“止观”的异同探究

耿子亮
  
速读·下旬
2018年9期

摘 要:正念(mindfulness)是源于东方禅修的一种有意识、非评判的对当前状态进行注意的方法。正念练习是目前西方心理治疗的最流行的一种方法。而止观是指停止种种思绪而将心思贯注于一个对象上,从而生起正确的智慧以观察对象。按照《天台小止观》的内容“若夫泥洹之真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和“观”实际上是两个方面,“止”不同与“观”。“止”具体指停下来,“观”强调自我觉察,两者侧重点不同。止观修行的方法,可以用作心理调适。

一、正念与“止”的异同

正念强调对此时此刻内外部感觉的持续注意和不评判接纳,其练习方法如身体扫描、觉察呼吸、行禅等,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感受上。

1.正念的重要效果是达到“止”

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上,那就不能再同时注意到其他对象。正念练习占据了注意力,而个体本来是去思索或考虑行动的。严格的正念练习,要求在练习时放下要做的事,放下身份、角色,暂时以闭关的心态去练习,让个体从忙碌生活停下来。

正念练习还可以停止冗思。个体遇到选择或者重大任务时,会做很多考虑,而有一些考虑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是冗思。有些消极思虑甚至会自行重复多遍,个体希望能停下来都不能,而思虑让个体处于消极情绪中,身心过度消耗。正念练习中个体觉察自己身体感受,思索会暂停下来。正念发挥作用,实质就是让人们获得暂停的习惯和能力。

2.止观之“止”的优势

对此刻内外部刺激持续注意和不评判接纳,可以起到“止”的作用,但有其他很多方法同样可以达到“止”的目的,例如“欣赏”、“坐忘”、“无意义重复思索”等。驻足观看风景,或欣赏音乐,身心融入到此时此地,也能达到“止”的效果。“坐忘”,暂时的忘我、或忘记时间。强制停下冗思,可能会停不下来,而一遍遍地思考其中某句,做“无意义重复思索”,有减慢、停止的作用。

“停止”有很多方法,除此之外,止观之“止”的内涵不仅包括“停”,还包括减慢。例如智顗的天台止观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层,渐次停止就是减慢。停下做的事情比较简单;停下思维、消极反应的习惯比较困难。强迫停止,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失控感,而减慢却是自然的更好方法。

二、正念与止观之“观”的异同

1.正念可增强“观”的能力

“观”、“照”,指的是对自身及相关联内容的意识状态及监控能力。正念练习,可增强个体“观”的能力。正念练习可增强个体对身体感觉的觉察。身体感觉可以看成是很多不同部位或系统的混合,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力只能够给到某一个部位或系统,其他部分都成为聚光灯照射后的背景。通过正念练习,个体首先能注意到身体很多被忽略的感觉。同时以接纳的态度感受身体的感觉,而这具有疗愈自我身体的作用。

正念练习可增强对自身情绪的意识和接纳。情绪与感觉都会带来体验,练习对身体感觉的觉察,可以迁移到情绪上,帮助形成对情绪觉察的习惯。有些情绪反应时极短,有的情绪是其他情绪的背后情绪,有的情绪个体会不承认,有很多情况导致个体对自身情绪没有意识。正念练习,给情绪感受更多时间,在接纳的基础上个体更能承认它。除此之外对于强烈的消极情绪,个体一般会卷入其中,被吞没,没有心理空间产生自我觉察。正念的练习可以增强个体情绪的耐受力、帮助个体接纳该情绪,以增强情绪的觉察能力。

正念的练习还能增强个体对自身正在发生状况的觉察。例如进入到一位同事的办公室,对空间感、站位、话题性质及进度等方面的觉知。熟练的正念练习者,在谈话中能生出客观眼,仿佛悬在空中看到彼此的表现。熟练的演讲者当众讲话时,能够具有监控感地听到自己讲的内容,像在写文章一样一句句地监控到自己讲出的语言。长期的正念练习,可改变个体的感受性,在心理过程产生的稍后或同时就产生一种“观”、“照”的能力。

2.正念是“观”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正念练习是达到“观”“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要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需要正念练习,但也需要个体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概念。例如只有学习了精神分析关于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个体在产生了防御之后才能对这种反应有所觉察,才能“照”得出来。只有学习了合理情绪疗法之后,当个体产生了不合理的认知时,才能够发现得了。只有掌握了较多的社交技能和经验,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观”“照”的能力才更强。

拥有的知识越多,其觉察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越强。若没有相关的知识,只是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得到的只是零星的元素。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概念,才能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才能见微知著,在刚开始时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格物穷理”以“安心”,懂得了事务的道理,才能够增强自我觉察的能力,并且进一步调整好状态。

综上,正念从注意力训练开始的,操作性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练习方法单一,不如“止”“观”。“止”、“观”是心理调节的目标状态。正念练习是注意力训练和不批判态度,是达到“止”“观”的主要方法。而且“止”与“观”相互依赖和促进。只有停得下来,静下心来,才能注意到。反过来,只有看到了,才停得下来。这种关系是正念练习难以解释的。止观作为佛教修行方法,蒙上了宗教面纱,未能发展为广泛接受的心理调适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彦琴,居敏珠.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J].心理科学,2013,36(04):1009-1013.

[2]余青云,张海钟.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03):49-51.

[3]岳瑞珍,杨霞.正念冥想相关的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1):130-131.

课题名称:正念训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元认知的影响;课题的编号:GJRW—16—34。南昌工学院2016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