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路春霞
  
速读·下旬
2018年9期

一、教学背景

我校三月份举行了一个“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我被组内推荐录播一节公开课,当时学生正好学习“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相比较了下这个专题内课文篇幅的长短和文章在所学文言文中的经典分量,最后选定了“因声求气”这一板块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来和学生共同学习。

二、教学主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烛之武退秦师》被安排在“因声求气”这一板块,所以,这一课要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手段。所以,围绕“读”展开,通过“读”了解文章大意,通过“读”感受人物形象,通过“读”读出文章的气韵。

三、教学细节

一节课四十分钟,通过四个“读”来贯穿整堂课。

1.“读”,纠正字的读音

第一遍学生集体朗读《烛之武退秦师》,通过朗读,有两个字的读音是错误的,第一个字是“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氾”字课本里的注音是“fan”四声,但通过查字典,“氾”当水讲的时候,读音应该是二声。第二个字是“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阙”,这个字的读音是“jue”,但读“阙(jue)”的时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挖掘”的意思,当“侵损”讲的时候,这个字的读音是“que”,所以,让学生根据字典里的意思和读音把这两个字给纠正过来。

2.“读”,疏通大意,整体感知

(第二遍学生单个朗读,这个过程分三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随便指定一列学生逐句翻译并指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将翻译时出现的错误在书上做出标记,以备给翻译的学生做出修改。

生1:“晋军函陵”翻译的是“晋国的军队在函陵”。

生2:“越国已鄙远”不会翻译。

生3:“阙秦以利晋”亏损了秦国来有利晋国。

生4:……

生5:……

第二环节:补充修改翻译。

这个环节其他学生主动站起修改前面同学的翻译及文言现象。

生1:“晋军函陵”的“军”是驻扎的意思,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

生2:前面的同学翻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缝孙,杨孙戍之,乃还。”这句的意思是“秦伯高兴了,和郑国结盟,派杞子、缝孙,杨孙三个人帮晋国”,我不认为是这样的,根据上下文意思,我认为是派杞子、缝孙,杨孙这三个人守卫郑国,也就是来保护郑国。

生3:“失其所与,不知”我们组有些同学讨论是判断句,究竟是不是?请同学们帮我们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谢谢。

师:(所有学生沉默)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那老师来和同学们交流下这个问题,和同学们共同回忆了下之前学过的有标志的判断句,这个句子的翻译是“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虽然,这个句子没有判断句的标志,但翻译出来的意思是表判断,所以这个句子是意念上的判断。

生4:……生5:……

第三环节: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在解决翻译的基础上再次默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生: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瓦解秦晋联盟,达成秦郑联盟。

第四段:晋文公撤军。

3.“读”文章,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对话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有感情的将它们的语言诵读出来

生1:我喜欢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对自己不受重用满腹牢骚,但依然先国家后自己。

师:那你读下这些句子,用语言读出他的这种形象来。

生1:臣之壮也(轻读),犹不如人,今老矣(轻读),无能为也亦(适当重读),读出一种无可奈何地伤感。

生2:我喜欢佚之狐这个人物形象。他对国事的担心和对烛之武的信任在他的话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生2(读):国危(语速慢并重读)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读出语气的坚定)。

生3:我也喜欢主人公烛之武。但我更喜欢他面对强大的秦君能不慌不忙,以退为进,以利相诱。

师: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的?试的读一下。

生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语气平和。语速放慢)焉用亡郑以陪邻?(语调略高,读出反问语气)。邻之厚,君之薄也(读的缓而轻),且君常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矣(读的激愤之感,速度快),夫晋,何厌之有?(语速快,读出反问语气),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读出平缓诚恳的语气)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生生之间不断指出缺点,相互改进,老师随时指导朗读。

4.“读”文章,读出文章的气韵(入境分角色朗读)

在三环节朗读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气韵和魅力(因声求气)。

学生一组分角色读。

学生二组分角色读。

四、教学反思

1.文言文把“读”放在首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之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反复地吟诵可以使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中。这就是我们说的“因声求气”,凭借“声”来寻找“气”,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从而最终抵达个人情感。

2.必须转变传统的守旧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思想使语文老师养成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思路,老师课前认真备课,依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设计出一个自己“满意”的教案,在执教时“循循善诱”步步引导学生,使之进入自己在备课时所设制的教学构想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备课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己走入课本,主动的探知知识和解决疑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