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书画同源的发展联系

王晔
  
速读·下旬
2018年6期

摘 要:书画作品当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便是中国意境中追求无穷的诗意空间。常常让人从心灵上感到净化,散发出博然大气的气韵。书法与绘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虽然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精神共同点和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那就是同样震动人的心灵,感染人的情绪;或让人振奋,或让人安静的对人有益的良性情绪。书画同源的这种理论在当代中国书画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位,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

关键词:书法;绘画;发展

第一章 书画同源的发展逻辑

“书画同源”之说在中国书画界早已形成了一种共识。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彼此相辅相成,彼此影响。通过合理的运用书画同源的理论,可以在理解书画和学习的过程中二者互相吸取文化养分,相互增进技艺。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绘画史上,艺术家和理论家不断研究书画同源的问题使这种论点不断发展和完善。书画同源一方面来讲是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来讲是指在起源上中国文字与绘画的相通之处,以及书法和绘画在笔墨技法上体现的共性等。书法是汉字独特魅力的造型艺术,也是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最初的象形文字具有和绘画一样的表现能力和因素的同时,这种自身感情的绘画意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在人们心中产生。这点在古代陶器上的花纹符号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绘画的萌芽和雏形已经开始出现。象形字符的产生,奠定了中国绘画早期的特质,同时奠定了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中国式特点,也让中国画有有别于西方绘画注重明暗、体块、透视等造型方法。对于线条元素的应用,是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共同特征。唐代张彦远在认为:“同体而未分”“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无以传其意,故有书”。张彦远的这种论述表现出了早期对于书画同源的认识。在古代汉字书法中的鸟书也充分的证明书画的这种联系的紧密性。书画的共性体现在线的应用上可谓千变万化又趣味无穷,点可以看做是最短的线,皴擦等技法也是由线开始衍变,从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线条艺术性的营造出神型一体的艺术语汇,也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表现特点。线为主体构造手法的方式造就了中国画的气韵、意境等特质,成为东方绘画独具风格的代表。

在中国书画的历史史上,书画同源的问题也一直被理论家和艺术实践者不断探讨、研究从而成为一个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尤其是在宋元之后,当有所发展的文人画家开始重视笔墨,书画同源的观点又从新的角度得到了申诉,并且更加强调了绘画技法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感和审美趣味。以及基于中国书法传统而形成的规范体系、经验和审美标准的书法性的审美范式,这也是书画同源之所以会成为中国画的审美基质,它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说起书画的发展,就不得不从中国文字起源说起。从近五十年来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表面,都有非常近似于初期文字的符号,这些介于“书”与“画”之间的符号,被称为“记号陶文”,有别于装饰图案,是最初的文字。在中国文字历程的发展脉络上来看,早起文字象形性的构架就本身是对物象描绘的雏形。对物象描绘抽象为符号进而形成字来传递信息。由此衍生出中国文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构字方法。在古人著作中也有对其的论断。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认为,“同体而未分”“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无以传其意,故有书”。书法与绘画“同体而未分”,“同体”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象形”的基本特征。“无以传其意,故有书”也进一步说明中国文字早期构字方法由绘画衍生而出。

第二章 书画同源的联系

书画同源的表现不仅仅在文字的起源上,它也存在于书画艺术创作的每一过程当中所产生强烈的共鸣。在书法与绘画的联系上看,在起源上书法与绘画之间难分彼此。在功用方面,书法虽盛于绘画,但是绘画的本身也蕴含了书法艺术;所以在书画发展进程中,书法与绘画用笔、技法、笔墨等都曾经有过几次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开始参与绘画实践;谢赫“六法”的提出使书画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六法”提出将“骨法用笔”的技法作为中国画特征论加以概定。促使中国绘画更加吸收了书法的许多长处;而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上,书法的结字章法中也存在许多中国绘画的画意美感。当文人画兴起后,书法中的用笔技法在绘画中更加得以体现。发展到元代时期,赵孟頫在《枯木竹石图》的题画诗中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诗中不仅提出书画同源和以书入画的说法,还强调了绘画中直接运用书法体的飞白书、大篆和楷书等各种笔法。从此,形成了“书写”之风,这种书写是以提倡自我表现为主的表现方法。清代时期的金石入画,这时的书法和绘画的用笔技法已经开始不分彼此。此外,在很多书法题款的涌现的同时,更加深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联系,也使绘画增添了许多文人气息。

参考文献

[1]蒋勋著.汉字书法之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浩著.形式生命与精神视觉[M].安徽美术出版社.

[3]康定斯基著.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薛晓源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

[6]蒲松年著.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7]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晔(1987—),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助教,美术学硕士,单位:安徽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工笔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