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李密《陈情表》的称谓艺术

赵锦霞
  
速读·下旬
2018年6期

摘 要:本文从文本细读的理论出发,通过称谓这一艺术符号入手探讨分析李密陈情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文本细读理论;称谓;探讨分析;陈情成功

众所周知,古代封建社会的一条“真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李密的处境非常危险: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第三,李密是蜀汉名臣光禄大夫谯周门人,公元263年,魏灭蜀,谯周力主刘禅投降,而李密为谯周得意门生,朝廷视之,不属异类。第四,李密曾认蜀国使者出使东吴,才辩惊动江左,为吴人称道。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如此重视却遭遇拒绝,晋武帝怎能不生气!李密岂不危险,而他成功了。前人多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入手来分析李密的陈情艺术。今天,笔者另辟蹊径,尝试从文本细读的理论出发,希望通过从称谓这一艺术符号入手探讨分析李密陈情成功的原因: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言语是心声的表达,在对人的称谓上,或敬或谦,或亲或疏,不仅是因为场合、对象不同,更是反映出一个人的为人与个性。《陈情表》作为书信,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李密在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对自己的称呼,大有玄机。可以说,称谓中隐含了李的心性、情感和态度,值得玩味。短短的573个字,在称谓上共用了29个“臣”、2个“圣朝”、1个“伪朝”、1个“贱俘”、1个“愚”、1个“犬马”。

一、“臣”

艺术符号是文学作用和价值的载体。就小说而言,小说文本的解读核心应该是对小说人物的解读,而在一部不朽的名著中,人物称谓常常是人物剖析的重要内容。在小说中,人物称谓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成为寻绎文本作用和价值的艺术符号。

古尔灵将细读法概括为词义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三大步,其中词义分析一切理解的基础,是解读文章结构和分析语境义的前提。”显然,李密避实击虚,故意强化化了“臣”作为艺术符号的语语意表达,挖掘这一艺术符号所隐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必须建立在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的基础上。本是前朝旧臣,拒绝新朝任用,却口口称臣,传递了李密怎样的心性、情感和态度。在《陈情表》中,对“臣”字意蕴的解读必然为理解作品提供了保证。

从字的来源来看,“臣”字是象形字: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甲骨文、金文为「目」竖立之形,象人张大眼睛,怒目而视,中间之睛形特大,突出眶外,是「瞋」的本字,後假借为奴隶、臣子。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解字》。

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臣”字有两个意象,这儿应解读为: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可见,李密上表自称“臣”,用29个“臣”传递心声:我李密一颗心已然归顺晋朝,虽然曾为蜀人,曾作蜀官,但如今我“生是晋朝人,死是晋朝鬼”!即使我暂时不能赴任,我已“臣”服与晋朝,我俯首屈从。

从“臣”字使用的位置与频率来看,文章第一段用了5个,第二段13个,第三段7个,第四段4个,李密集中称“臣”主要在文章第二、三段,这两个段落是李密说理的关键段落,稍有不慎,前文诉苦的效果将烟消云散。因此,在第二段中,他连用13个“臣”,在晋朝对自己的好于自己的两难境地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给晋武帝展示了自己的狼狈不堪形象。这为后文“晋以孝治天下;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刘氏日薄西山”的说理作铺垫,为晋武帝能够答应自己做准备。

二、“圣朝”与“伪朝”

“圣朝”无疑是在抬高晋朝的地位,“圣”有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的意思,将他加在晋朝的头上,无疑是对晋朝最高的称谓。“伪朝”的称呼也让人玩味,这儿的“伪”并非是“假”的意思,而是指僭伪、非正统的王朝。言下之意,蜀汉王朝是越礼不轨的,是非正统的。“晋朝”才是正统,圣明的。

三、“贱俘”、“愚”、“犬马”

这三个词可以说是一个梯度,一个比一个更低贱:“贱俘”是降臣对自己的谦称。“降臣”尚且是个人,并且是个有能力的人,不然何以为臣;“愚”则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思想的贬低;“犬马”则已然变成了牲畜,连人都不是了。这样的一次次降低自我,目的只为抬高晋朝,抬高晋武帝。

总的说来,这些称谓作为本文的艺术符号,在本文中发挥着效力,它们将李密的忠顺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忠顺之情溢于言表;替李密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拥护晋朝的政治思想,表白了自我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本心;满足了凶残,多疑君王的自大心,消除了晋武帝的疑心。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

参考文献

[1][英]古尔灵等著,姚锦清等译.文学批评方法手册(第二章)[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103-105.

[2][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古文观止(第七卷)[M].中华书局出版.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三)[M].中华书局出版.

[4][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M].中华书局出版.

[5]现代汉语大辞典[M].商务印书馆,1999:152.

作者简介

赵锦霞(1977—),女,汉族,贵州桐梓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