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试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朱庭婷
  
速读·下旬
2014年3期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长达数千年,交流的内容包括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等,日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就是语言。历史上中日语言交流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汉字单边的向日本输入的阶段,另一个是日语对中文逆输入的时期。

明治维新之时,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对西洋文化的学习,翻译了大量的外语著作,很多日本文人参考了外语本身的意思,利用汉字造出了很多新汉语名词,于是大量的新汉语名词也传入了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很多中国有志青年到日本留学,将大量的日本翻译的新汉语名词带回了国内,直到现在,日语的学术名词在中国使用的依然十分普及。例如场景、地点、厕所、夹具、武士道、舞台、储蓄、准备、帝国、工具、服从、兵役、审查、派出所等等。

自古以来,大陆文明一直深刻的影响着日本文化,而中日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一直是中国单方面的向日本输出。然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成为了一个潮流,由此,伴随着留学生回国,将日本著作翻译过来,就形成了大量日语对中国的反哺。就和以前日语中古代汉语的存在一样,很多日语也大量的出现在了中国文学乃至现代汉语的使用上。这些变化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清代末期,中国的国力开始急速衰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了列强的侵略对象,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中国人在亡国的危机中惊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寻求救国道路。看着邻国日本因为明治维新走资本主道路而变得富强,他们也发布了一套改革的办法,完全是按照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张提出来的。可以说,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完全受到日本影响的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也在近代中国改革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意义。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横滨创建了报纸《清议报》和杂志《新民党报》,继续对中国改革进行探索和宣传。他的报纸杂志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情况,大量的日语词汇得到了使用。梁启超还在《论日语学习的好处》这篇文章里呼吁国人多学习日语,直接读日语书,以期获得更多的启示。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虽然在西方留学的也很多,但是日本的距离更近,相比西方生活费也低很多,风俗习惯也比较相似,所以选择在日本留学的人很多。除此之外,日本所谓的亚洲同文同种,其实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很多形似“同文”却意思差距非常大,这就是中国和日本对汉字使用的不同之处。但是即便如此,在明治时期还是有大量的同义汉字被使用着。这样需要后期学习的,就只剩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甚至日语中副词也很多都用的汉字。让中国人使用日语感觉十分亲切,非常方便。

当时,很多中国留学生来日本都带着一定的使命感。他们不光只想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成功经验,还想通过日本将大量先进西方文化带回祖国。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了日语的学习,很快就投入了日语书籍的翻译,然后送回国内出版。当时在中国出版的日本翻译书籍就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历史、地理、实业、医学、军事、文化、艺术等。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到川口章吾的《口琴长笛独奏曲法》,几乎包括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根据1945年日本国际文化振兴协会送回中国出版的実藤宋慧乔的《中译日书目》统计,日本书籍翻译成中文的大约就有2600种以上。而且留学生还翻译了日本的《读书汇编》、《游学译编》等主流杂志上的一些文章,作为单行本出版。包括日本中学教材出版社等在内的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出版社,也帮助中国留学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日文书籍。

以文学、艺术相关的译文翻译为例,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秘密流亡到了日本,就是东海散士的《佳人的奇遇》这本政治小说的原型,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日本近代文学被引进中国的开始。从1898年,到新中国成立前为止,大约五十年的时间,就有日语翻译成中文的小说,戏剧,文学理论等相关单行本259种以上,在报纸和杂志中发表的日文翻译文学作品有511篇以上。而翻译者和被翻译书籍的作者都是当时活跃在两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例如由鲁迅翻译的武者小路实驾的《某个青年的梦》,就在当时中国读书人中十分流行, 一时间又有十几个来自同一个作者的翻译作品出版。

在明治时代,日本对于大量的欧美外来词汇,主要还是采用汉字组合来进行翻译,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新汉字。很显然这样的直接的构词方法加速了这些来自西方词汇的传播速度,逐渐的被人经常使用,广为人知,例如民主、共和这些完全来自于西方的理念,就通过这样形象的词汇深入人心。同样这些词汇强大的生命力也影响了现代汉语,一时间日语的汉字词汇作为外来语很完美的丰富了近现代汉语。更重要的是其所采用的构词法和组合,也对现代汉语,尤其是文学语言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直到现代,日语依然在生成新的汉字词汇,对汉语以及韩语等产生持续影响。例如,“暴走族”、“日照权”、“过劳死”、“特快专递”等新的日本汉字在现代汉语中扎根,被人们广为使用。使中国当代文学语言愈加丰富。

现代汉语对日本外来语的吸收不只是词汇的借用,还有很多来源于日语的文法构造在影响着现代汉语,这里就有“中”和“化”两个例子。

日语里“中”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意思,“营业中”、“就业中”等。这些用法都被现代汉语所吸收并广泛使用。对什么事情“之中”,“正在”的意思进行简化的描述并且更加形象。其实这种语法也是来源于日本人早期借鉴了西方语系中的接尾词的使用,创造了日语也有结尾词现象,例如“性” “度”、“化”,这种用法也被现代汉语所吸收使用。

“化”的使用在近代之前是少之又少的。然而在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化“作为接尾词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现代汉语八百词》就专门对“化”进行了以下用法的解释:某状态持续的影响,构成动词;形容词+“化”形成他动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化”形成自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化+名词,构成新名词。

本文只是粗浅的分析了现代汉语,尤其是近代中国文学语言受到日语影响的根源及其日语对汉语从词汇到语法的多方面影响,简单的介绍了早期中国留学生对日本书籍,其中主要是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和内容,没有举出更多实例来说明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巨大影响和由此引起的深刻变革,这是因为这些影响和变革已经不可量化,在这方面国内的统计和考察并不多,日语词汇的输入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依然是个未知数,所以现在一概而论还为时过早,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与实际记录来对此进行充实深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