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相辅相成的校园建筑与文化底蕴

——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王琪
  
速读·上旬
2021年12期
湖州师范学院

◆摘  要: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建筑承载的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对校园建筑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建筑;文化底蕴

人在遗传的生理前提下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环境这一外在条件和需要教育的引领作用,当环境和教育优化时,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体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决定作用。学校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的一种特殊的环境,通过引导教育者传承人类在实践中总结的科学文化知识经验,鼓励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不仅需要优质的教育模式和质量等这些“软件”,“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学校的建筑设计和人文气息这些外部环境也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育文化底蕴,这样的一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艺术学院的人文艺术风情应该是相对比较浓厚的,也是比较有典范的。比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不仅是越来越多的艺术生追求的学府,该校区的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颜值与气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去游玩,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一个打卡景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主要是由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王澍造就而成,设计师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于“园林”传统文化的理解,建筑中融入的怀旧情结。

学校建筑与普通居民的建筑是有区别的,学校建筑应当更多关注的是其教育的功能,更加突出的显示“以文化人”的作用,也在建筑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在此地学习、生活应该给予更加舒适的环境,建筑者在美院的设计中注入了更多的自然环境因素,让学生和教师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氛围。美院的选址之江,坐落于“群山脚下”,对于整个省会城市杭州来说是城市喧嚣中的宁静之地,依山而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块学习的宝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并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才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在校园内可以看到远山、大片鱼塘、稻田和茭白地等田园自然风光,非常贴近南方人民的生活,让学生们能够在这里就好像处在世外桃源一般。“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当代青年沉迷于虚拟世界,很难接触到优美的自然世界,从事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灵感。

建筑作用于人,人也反过来影响建筑。建筑不是用来单纯欣赏的,一个建筑只有被使用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学校建筑更是如此,正如王澍先生所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好的状态。”建筑完成后,只能体现设计者的意志,但在使用过程也可以体现使用者的需要,根据使用者的特点与需要去赋予建筑新的价值。对于学校建筑来说,使用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中国美院的老师和学生,接受过强烈的艺术熏陶,具有浓厚的艺术细胞,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灵感作品,给予美院建筑新的色彩,这也是美院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学院的重要艺术标志,使美院成为美院人的美院。

学校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地地域性文化,适应当地的天气气候,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也不例外。就自然环境来说,杭州具有优美的江景和山景资源,有以西湖为核心的山水环境,选址在杭州之江,杭州处于江南鱼米之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也极具有文艺腔调,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国民素质也比较高,江南人婉约柔美文艺的气质,这些经济、文化因素都对美院的建筑风格起着作用。水乡文化、水稻耕种也培养了江南人质朴的性格特点,美院的建筑用回收的老砖旧瓦造就质朴而谦虚,给人一种低调淳朴的美的感觉。

学校建筑是承载校园文化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是被赋予校园文化的建筑。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是“才情学养人品志向,居敬守勤近思笃志”在这一校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美术学院不仅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加注重学生德行素质的培养,用艺术去修养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就是将艺术和自身发展相融合,注重整体性,而不是艺术就只是艺术,文化修行就只是文化修行。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校园设计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外观所传达的艺术,而是内在的人文底蕴,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拥有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才能创造出优质的艺术作品。

学校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底蕴的外在体现,是能够直接给人感受的校园艺术,进入校园的第一印象就是其建筑赋予的,其建筑风格与校园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校园的文化底蕴影响校园建筑的设计,人文艺术给予学校建筑独特气质,校园的建筑设计赋予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冉恩宇.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浅析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J].安徽建筑,2019,26(07):22-24.

[2]皮玮旋. 建筑文化设计在学校建筑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1):752-752. DOI:10.3969/j.issn.2095-6630.2017.21.729.

[3]姜鑫蓝.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J].大众文艺,2019(21):128-129.

[4]匡书劲,王兵.大学校园建筑的传统文化叙事模式解析——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1号楼为例[J].大众文艺,2019(21):125-1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