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形势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李军
  
速读·上旬
2021年12期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摘  要:本课题研究自觉贯彻落实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为研究视域,选择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从“理论——历史——现实”三大维度,就“课程思政”的设计、执行和反思展开全程研究,以期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主渠道”,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但在一些人看来,其他各门课特别是专业课的主要任务还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见,真正的课程育人还任重而道远。“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践要求,从根本上源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形成。当前个别高职院校已经着手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是这些试点还只是局部和零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总结经验,以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方案。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成因研究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状

综合查阅和掌握的各类材料内容可以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的推进现状如下:一是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认知度较低、理解程度较差,无法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将思政理论合理的融入其中,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欠佳。二是有关课程思政的保障协同机制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在激发专业课程教师主动探索课程思政、指导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教师间,也没有协同机制做支撑。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状成因分析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无法顺利推行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项因素:一是课程思政本身属于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教学概念,所以,即便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状态缺乏统一、系统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指导性文件做支撑。并且,高职院校目前基本没有针对课程思政施行明确的操作策略、指导思想和具体的课程融入路径。二是专业课教师施行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由于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较低,即便是参加了有关思政的工作会议、接触了相应的文件,但是无法真正的领悟会议和文件中的精神,准确的把握课程思想在教学育人方面的科学内涵,导致本身实施课程思政能力较弱,对课程思政具体教学效果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三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的课程思政理论实验培训频率较低,导致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相对较弱。专业课课程思政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进与展望

(一)做好课程思政实施的顶层设计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期间,需要处理好课程思政和协同教学见的关系,确保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处、教务处、思政教育部、各个教学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能明确划分,在紧扣“课程思政”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制定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实施标准,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符合课程思政原理的教学实践方案。

(二)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

为保证课程思政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为课程思政实践推进提供内生动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学校要针对各专业课程内容建立起相应的培训学习制度,通过为教师提供协作就会的方式,让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实践内容,为教师创造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此外,应当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和教师评优、绩效考核等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参与动力。

(三)区分思政教育在不同类型课程中的教育功能

就思政教育来讲,其主要可以分为理论课、专业教育课、综合素养课三个类别。理论课是各个专业课程学习思政的基础,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专业教育课程,就是在思政教育时要先区分不同专业中课程思政的功能关系,借助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借助专业课教学逐步影响学生的思想,形成一个专业课和思政课相互支撑的教育网络格局。

(四)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借助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的方式,在遵循思政课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思政实践的实效性。

三、结论

总而言之,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二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中,所有课都要上出“思政味”,所有老师都要挑起“思政担”,从而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晓云.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中的矛盾,困难及其成因——基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的调查与研究[J].江苏高教,2019,000(009):93-97.

[2]郝毅然,朱红,张贤杰,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000(009):123-125.

[3]戴娅玲,吕习良,刘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路径研究——以四川省工科类高职院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3.

[4]郭绯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20,v.42;No.217(01):202-202.

作者简介

李军(1965-),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籍贯:福州市。

立项编号:20213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