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对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影响研究

韦燕明
  
速读·上旬
2019年4期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程度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着重从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师德对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师德;建设;必要性;德育;渗透;影响

一、导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生命,是一个倍受社会和人们尊重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可见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推进作用。而师德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集中反映,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否渗透德育,带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师德素质。当今,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国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形式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教师思想品德的高素质发展更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师德建设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业务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建设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近日,广西百色市实验小学蒋老师因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违反《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关规定,完全丧失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道德,为教师队伍抹黑,破坏教育行业形象,最终被调离教师队伍,受到应有的处罚。鉴于此,百色市教育系统目前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切实增强全市教师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广西目前也启动以“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争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的2019年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明确了教师的师德标准。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仰,把真善美的种子撒播到学生心中。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形式下,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它有必要性。

1.师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学一线的很多老师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困惑:今天的“学”和过去的“学”一样吗?今天的“教”和过去“教”一样吗?答案是肯定的:今天的“学”和过去的“学”,今天的“教”和过去的“教”不可同日而语。

是的,很多有一定教龄的老师都会记得二十年前盛行于广大中小学、中职学校甚至大学校园里的学风,那就是完成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任务后,仍有部分学生跟在老师身后问这问那的那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可现如今,这种勤学好问的学风消逝殆尽,中小学尚好,中职校园里精神迷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学生绝不在少数,在学习上处于松懈、放任自流的状态,课堂上无法做到认真听课,把心思全放在玩手机上,因此很多中职学校课堂上都会放置一个手机袋,用于对学生手机的统一管理。

所以说,今天的“学”已不是过去的“学”,这种学风现状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极大的困惑,面对这样的“学”,我们教师要以怎样一种“教”来实现教学的良好效果呢?最好的措施当然是在新形式下加强师德建设,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了。过去学生向老师“求学”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在中职学校里更多的局面是教师“求”学生“学”。面对新形式下的教学,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只有改变过去“生求师教”的老旧观念,更新为“师求生学”的新观念方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要求能从学生本体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采用新的考评标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全新的学习考评标准,比如按学校考评制度规定:期末成绩由两部分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总成绩不达标将拿不到毕业证。只有以这种全新的考评制度对学生形成约束,用“半哄半逼”的态度才能引导学生从虚幻的网络世界回到现实的课堂中来,达到“教”与“学”的良好效果,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2.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正确育人理念的需要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育人理念,那就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立德”强调的是道德养成,“树人”强调的是能力培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

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德。有人说“有德有才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凡人,无才无德为庸人,有才无德是危害”,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的战略思想,也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是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在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品德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河南省最美教师张赛芬曾说过:我希望自己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蓝金领’。她所说的“蓝金领”就是蓝领专业、金领人才,既能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为自己赢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更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其实就是“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会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磨炼自己,树立起正确的育人理念,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需要

“爱”与“责任”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一个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强烈的责任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有爱岗敬业的积极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方能很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灵魂,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个关爱学生的老师是最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只有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去从事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爱心有善心的学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爱”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教师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4.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遵守行业规范要求的需要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属于本行业的规范要求,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遵守行业的规范要求,教师也不例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要忠于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全面履行教师职责。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座位、发放学习资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以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实现教师遵守行业规范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师德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教育教学任务效果优秀的教师。所以说,加强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遵守行业规范要求的需要。

三、师德对学科教师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个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好地渗透德育,必须自身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把高尚的道德品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科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程度的影响,教师的师德素质对学生道德品质乃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也会道德品质高尚,相反,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因此说,师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程度,更进一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因此说,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大德育渗透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摘要)[J].教职成,2004,4.

[2]金海峰.新时期高职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

[3]杨春茂,钟慧笑.新《规范》新解读[J].中国民族教育,2008.

[4]习近平.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J].辅导员,2014.

[5]武洋.大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4.

[6]董静.德育为先,能力为重[J].新课程(中学),2012.

作者简介

韦燕明(1972.02—),女,壮族,广西武鸣人,中职讲师,大学本科学历,致力于语文和普通话教学研究及班主任工作研究,广西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GXZZJG2016B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