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邓燕华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倡导积极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等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无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教师应紧跟新课程改革脚步,转变教学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

一、引言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性的任务,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创新改革,师生一同配合,长期坚持才能达成。有效教学指的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掌握知识,获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完善教学。笔者为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二、化解教学重难点

每一堂课都是围绕某一重点或难点展开的,是教学的核心所在。但重难点的教学难度也是最大的,学生们都为此十分头疼。课堂上,教师需要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在突出重难点的同时采用更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降低学生们学习的难度,快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如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恰当选用教学方法

如今,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不断涌现,这使教师在授课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如何巧妙的将教学手段应用、组合,发挥出最大的实效仍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针对不同特点的数学知识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必要时还可将数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灵活利用。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注重课堂提问与反馈评价

课堂上的提问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环节,但同样对教学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巧妙的提问,完善的反馈和评价,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充足,思维更灵活,学习效率更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和探索空间,突出他们的课堂主体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去探索,会自己去发现,从而能更加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五、结语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和学生的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青.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44.

[2]唐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7:61+63.

[3]唐丽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9:63.

[4]庞兵.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3,09:8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