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闻玉辉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本文对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针对“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制、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2+1”;构建原则;人才培养模式

在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职业技能为最终目标,统筹规划构建内容和程序。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开展,摸清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以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针对“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还应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全面提高“2+1”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按照人才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要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人才培养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专业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某一岗位群工作的要求;还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专业行业视野以及技术改进、改造的创新能力,能够具有职业发展的潜能。在筹划“2+1”人才培养模式之初,学校应充分调研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与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培养规格,让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够切实的满足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2+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前提。

二、以利益为基础,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长期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没有高质量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所谓的工学结合也只能是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而已。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功能等内在属性促使高职院校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动方,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如何利用企业资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而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需求;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方,由于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也决定了其接纳学生实习实训、主动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不高。学校的公益性目标与企业的盈利性目标之间的冲突是校企合作障碍的根源。“2+1”人才培养模式中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目标,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长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积极寻找企业获益渠道,把学校发展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开发校企利益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基地的培训、鉴定等功能为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服务;二是企业通过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接纳顶岗实习等方式,从高校获取优质的人力资源;三是利用高校的信息、技术、科研优势解决企业经营、工艺改造升级等方面的难题。四是通过校企联合举行公益活动、组织相关行业研讨会等方式,扩大企业影响力,树立品牌形象。五是企业通过参与高职教育,能获取政府的相关扶持。以利益为基础,校企合作才能向纵深发展。

三、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实训环节

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序化课程集合的过程。高职院校以往的课程体系仍然具有很浓厚的知识学科体系色彩,严重影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1”模式下,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开发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及行业专家共同协商制定课程内容和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可采用由岗位需求推导课程体系的逆向思维的方式:首先大量调研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分解工作步骤和程序,分析知识支撑体系,经过教学整合转化,形成满足岗位工作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是将工作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把工作的内容转变为学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还应参照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2+1”人才培养模式下,“1”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下生存,对课程体系较为熟悉和敏感,在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时,常常将工作重点放在课程体系的重构上,而忽视实训环节的设计,严重依赖企业运营需求来实施实习实训,而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指导和教学约束,使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下降,实习效率低下,容易形成“放羊”的局面。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训体系能够有效的提升实习效果,其具体措施为: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实践技能培养需求,有计划的制定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企业结合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给学生安排与实训内容相契合的岗位工作,学生在完成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同时也达到了学校的实训要求。加强教师和现场师傅的实习指导,让学生能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2]郭广军,龙伟等.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

作者简介

闻玉辉(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专业或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工程、高等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慕课、微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成果(项目编号:GH150785,主持人:奚元嶂)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