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试析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与原则

张德山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情境的创设主要就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常见的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导语创设情境

一节课好的导语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比如在上《再别康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来品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这样通过简短切题的导入,让学生既领略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诗情,又深深地进入了离别的情境。学生全情的投入,使得整个课堂情感氤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用表演创设情境

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文本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章典籍中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雅俗共赏,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有些文本故事性、形象性很强,但毕竟是抽象的、单纯的文字材料,与现实生活隔了一堵厚厚的认知墙。如果教师能够创设出具有形象支持的直观式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甚至表演,找到认知的兴奋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笔者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就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渑池会”、“将相和”两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再现战国时期秦赵两国激烈斗争的情境。学生演员活灵活现,让文本中的历史人物起死回生;学生观众兴趣盎然,真切体会到故事的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冲突的尖锐性,很好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通过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图片提供视觉支撑,教授张承志的《汉家寨》时,可以找一些戈壁、沙漠、驼队等图片做成幻灯变片,帮助学生从视角上先走进汉家寨。还可以运用影视引导学生感知教学内容,如教授汪曾祺的作品《跑警报》时,我找了一段空袭视频,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人群奔走,尖叫。学生一下子被带进了血腥、恐怖、慌乱的境界中。然后我问学生:汪先生笔下的跑警报写的是空袭事件吗?文中是不是很血腥呀?因为与视频所见有明显反差,学生会马上反应,不是。我又接着问,为什么,汪先生究竟在关注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对汪先生如此写的用意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四、以问题诱发情境

在教授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一文时,创设了一个矛盾式问题情境:周朴园要拿5000块给鲁侍萍作为补偿,是爱的表现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学生理解为是“爱”的表现也可,理解为是“不爱”的表现也可。通过矛盾双方思想的激烈碰撞,挑起学生“进入文本、体会文本、探究文本”的欲望,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立足的依据。

在学生充分酝酿,激烈讨论之后,教师再来点拨指导:人性是复杂的,为什么只能是爱,或者不爱呢?为什么不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实的,但是这是一种有保留、有选择的爱,这种爱是以不影响他现有的身份、地位、名誉、家庭等条件为前提的,当这种爱可能对他产生负面影响时,他选择用钱来收买感情;当这种爱可能变成一种伤害时,他选择保留现状,他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人,一个恶远远大于善的人。

通过这一问题,引出课堂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深化了课堂内涵,较好地兼顾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的问题科学、有力,富有弹性,留有空白;催化出的精彩生成,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打造出“风生水起”的精彩课堂。

创设情境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需求性原则

一是教学内容的需求;二是学生主体的需求。

首先,课始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不要创设,创设怎样的课始情境,还得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定。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始情境,才会与教学内容紧紧结合起来。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有助于学生学习。如果情境创设太浅易,那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远远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思维能力,那就达不到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一目的。

2.真实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考虑到情境的真实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才会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心灵震动,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教师创设的情境越逼真,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当然,这一真实性,既包括“境”的真实性,即情境再现时,要尽可能地是生活真实的“境”,也包括“情”的真实性。即使我们所创设的可能是一个虚拟的情境,也要让学生感觉到情感的真实。这样,学生才会带着真实的情感走进这一情境,从而收获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的情境创设,也就不仅是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也是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