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研究

付德成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产物,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对该培养模式的深入实践探索后,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2+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是新时代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改革创新;“2+1”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产生在美国,其定义为将理论学习和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标签。高职教育作为和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以及教学资源的开放性都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企业的高度参与,而推行实施工学结合是其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在探索工学结合机制的过程中,摸索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从本质上来说,“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一种方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将学校和企业同时定义为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将课堂和工作岗位同时设定为人才培养的两大环境,打破原来单一的校园课堂授课方式,通过实际工作岗位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2+1”模式因其具有能快速扩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形式易于实现等客观优势,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快速的推广。目前,我们对于“2+1”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对于该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关键环节实施等还有待逐步的深入和研究。

二、“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简单来说,“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最后一年到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去,通过参加真实的岗位工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职业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2+1”中的“2”和“1”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年和一年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教学主导形式上的区分,二者相辅相承又各有侧重,统一于在整个人才培养的系统中。“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校企双方协调并举在培养目标与标准、培养方案与条件、培养途径与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稳步实施并形成良好的及时动态调整互动。由于区域经济特征和企业行业特点的大相径庭,我国高职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之间,“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呈多样化;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也由于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三、“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程序及内容

1.充分调研企业人才需求

在筹划“2+1”人才培养模式之初,学校应充分调研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与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培养规格,让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够切实的满足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需求。从全局来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2+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前提。

2.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在“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要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专业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某一岗位群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专业行业视野以及技术改进、改造的创新能力,能够具有职业发展的潜能。

3.构建利益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

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长期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没有高质量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所谓的工学结合也只能是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而已。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功能等内在属性促使高职院校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动方,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如何利用企业资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而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需求;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方,由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也决定了其接纳学生实习实训、主动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不高。学校的公益性目标与企业的盈利性目标之间的冲突是校企合作障碍的根源。“2+1”人才培养模式中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目标,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长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积极寻找双方利益共同点,把学校发展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向红.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索[J].职业,2009(15).

[2]钟汉华.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2008(108).

[3]刘金龙,李长花,王青,安静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4]徐广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作者简介

付德成(197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等。

课题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职建筑工程类品牌专业群建设实践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6ZCZ022,主持人:付德成)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