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认识土壤到绿色社区及海绵城市

王辉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存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计算、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土壤;绿色社区;海绵城市;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存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计算、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虽然2017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出台以后,还未见到配套的教材,但作为科学教师也应创造性地使用旧的教材,合理地挖掘教材,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我在以前使用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第一课《探访蚯蚓的家》。学生通过采取校园内的土壤,观察、体验探究到土壤里有水、空气、沙子、石块、小动物、植物等。在接下来的拓展中,发现土壤中的水分来源自然补水(降雨、下雪)和人工补水,土壤有涵养水源的能力。在第二课《蚯蚓的房前屋后》,通过探究认识到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虽然三种土壤的涵水量有所不同,但都能涵水。在第三课《蚯蚓的邻居》教学中,认识到土壤对植物生长、小动物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的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我们心目中的绿色社区》《调查小组在行动》《我们的绿色社区建议》等四课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开展调查研究。

经过前三课的教学,引领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绿色社区分析绿色社区的内涵使我们了解到它是一个涵盖很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牵涉到绿色建筑、社区绿化(绿地面积及植物种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多项科学研究内容,把这些内容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研究的内容,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大科学教育观。如调查社区绿化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认识常见绿色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及其生长习性,了解合理的绿化比例,了解植物的灌溉技术,而且还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意义,自觉保护绿色植物。最后,教材又以“展示交流”等形式让各组学生之间共享研究成果,共商绿色社区(或生态村)创建之计,使学生在分组深入研究中又不失对其他话题的了解和把握,使学生既掌握了绿色社区的内涵与建设目标,又调查了解本社区建设现状及其与绿色社区的差距,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第四课《我们的绿色社区建议》中,通过对校园、社区、市区的观察,实地调查,发现:经过硬化、美化、绿化,环境变得更加让人舒适、舒心。但却发现硬化以后,绿化都大量地依赖人工补水,土壤不能靠自然补水得到涵养。这既浪费了大量的水,同时还耗去了大量的用于人工补水的能源。

与此同时,城镇建设越大,自然降水不能顺利地被土壤吸收,会造成土壤缺水,地下水枯竭。同时,这些降水大部分流入低洼地带,造成内涝,还会在进入河道后,加大洪水的流量,增大洪灾的风险。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讨论,提出以下建议:

在校园、城镇的硬化过程中,地面应合理的留下渗水孔、渗水漨。当然挡墙也应留排水孔,修好必要的排水沟,以及地下排水管网。在低洼地带预留湿地,疏浚河道。

这样既做到防洪,排涝,又使土壤涵养了水源,补充了地下水。从而使得我们的城镇变成了绿色社区,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