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巧换标题打开小说阅读之门

严秀招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标题是解读小说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那么,如何去解读小说标题呢?本文侧重从替换的角度,比较不同标题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教材选择这个标题合理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小说;标题;解读

小说是四大体裁之一,平时解读小说,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忽略了其他要素的重要性。标题作为小说的“眼睛”,它有时候是小说的线索,有时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的具有象征意义,有的一语双关。小说的标题是我们了解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小说主题的一把钥匙,一扇窗户。我们在小说教学时,可“借助标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开掘文本解读的深度”。如何合理利用小说的标题,正确解读标题,通过标题深入解读文本,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的标题,有些是作者定的,有些是编者根据节选部分拟的,如果是外国小说,那么不同的译本就有不同的标题。既然小说的标题不是唯一的,那我们教材中为什么选用这个而不是别的?教材中采用的标题它的优越性在哪里呢?优劣是通过比较产生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何不替换原有标题,比较不同标题的艺术效果,从而得出结论呢?

一、通过替换,解读标题设置的悬念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什么样的故事更吸引人呢?无疑,情节曲折、悬念迭生的故事更具有可读性。所以作家们会利用倒叙、情节上的“摇摆”等方法使文章波澜起伏。除了叙述手法和情节设置上可以做文章之外,小说的标题也可以设置悬念。《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果换成《绝处逢生的琼珊》,则大大削减了小说的神秘感,后一个标题已经把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在阅读时就不会因为琼珊的病情而紧张担心,在琼珊病好后也不会有欣喜的感觉了。小说的感染力在于它能通过语言文字带动读者的情绪变化,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标题具有模糊性,光看题目根本不知道故事内容是什么,更不能凭此推断故事结局,学生在看到标题后会产生好奇:这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标题的巧妙设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通过替换,领会情节设置的巧妙

欧·亨利的短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其他的译本中,有称为《最后一片叶子》的。这两个题目哪一个更好?常春藤叶和普通的叶子有什么区别呢?常春藤是一种攀援灌木,它的茎是依附在建筑物或者其他物体上的,叶子也是紧贴建筑墙体的。小说的最后,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叶子还贴在墙上,而常春藤叶更符合“贴在墙上”这个实际。也正是“贴在墙上”这个细节,才决定了贝尔曼可以以假乱真地画出一片叶子。如果是挂在树上的普通叶子,无论贝尔曼的技术如何高超,也是不能画上去的。在这里,标题就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为文章后面的情节设置埋下了伏笔,而这个情节在这篇小说里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三、通过替换,揭示标题暗含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标题是编者拟的。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儿,那么能不能把题目改为《林黛玉住姥姥家》呢?贾母是林黛玉的姥姥没错,但是,这个姥姥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姥姥可不太一样,她是封建大家族中的长辈,整部小说中大家都是称呼贾母为“老祖宗”,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也没有像寻常人家一样直接唤“父亲”“母亲”的。可见,贾府不是普通人家,林黛玉也不是像寻常人一样寄住在外祖母家,这个家庭有着非常讲究的礼节和规矩,她不能随随便便行事,也不可能把这里的人当成寻常的家人一样亲密相处。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林黛玉在贾府中为何一直小心翼翼,始终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她在这里没有感受到亲密无间的情感关怀。再者,“进”和“住”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贾府非一般人家,林黛玉从下船到进贾府这一路,中间是经历了很多环节的。不从正门入,进了西边角门之后,轿夫换了小厮,几经辗转才到贾母的跟前,到了贾母面前,不是像一般的外孙女儿一样跑到外祖母怀里撒娇哭泣,先想着要行礼。一个“进”字,写出了林黛玉到贾府这一路的不易和贾府威严的气势,绝不是拎着行李随随便便地就住下了。这么一替换,一比较,《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标题的优点就凸显出来了,它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暗示作用。

四、通过替换,揭示标题暗含的象征意义

《最后的常春藤叶》比《最后一片叶子》更好,不仅仅在它使后面的情节设置显得合情合理,还在于它本身的象征意义。常春藤的生命力极强,它对土壤水分要求都不高,是很容易生长的一种植物。而且,“常春藤”这个名字本身就给人一种强劲生命力的感觉。小说中的琼珊生命垂危,但是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琼珊的生命不就像常春藤一样,顽强地经受住了考验吗?“常春”意味着希望和朝气蓬勃,也给文章结尾琼珊的起死回生做了暗示。

五、通过替换,强化标题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很多小说的标题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比如鲁迅的《祝福》,如果换成《祥林嫂》或者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它的艺术效果就大大减弱了。以《祥林嫂》或《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题,固然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小说的描写对象,或者推测出主人公的命运,但对于小说而言,“模糊”比“清楚”更具有优势。《祝福》这个标题既是小说的线索,又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小说中,鲁镇的人们如此重视“祝福”,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农村。“祝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封建礼教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弱者的悲惨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加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以“祝福”为题,很好地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标题往往具有概括性、针对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从小小的标题入手,用替换法比较不同标题的优劣,深入挖掘标题的功能,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群.巧借标题开掘解读小说的深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1).

[2]李升东.《祝福》标题的深刻含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