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能力培养

袁发生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各种技能,尤其是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现结合本人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条件,奠定学生操作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实践是有条件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设条件。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直观演示、操作,按照“感知操作——建立表象——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来强化感性认识,为理解知识奠定基础,并运用知识实践操作。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把8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同学。”教师先演示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每次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根?分得结果怎样?再让学生按老师的分法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同时运用,理解了怎样分法,老师再让学生实践操作。“把6朵小红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朵?”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有的教育专家评价说:“没有兴趣拆解钟表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这说明学生有趣的操作已超过了钟表本身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触发学生情感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心里氛围,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老师先演示,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好,用虚线画出人体的一半,然后沿着虚线剪好再展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如果要剪几个手拉手的人体图形,又该怎样剪呢?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启发学生,这个问题,我们只要动手就可以解决,不信,试一试?激起了学生的操作兴趣。

三、加强指导、教给学生操作的方法

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还需要引导他们去动脑,去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么样少走弯路,灵活地选择操作方法,有所创造地去操作。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通过演示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后,可引导学生质疑:是否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呢?小圆的周长是否比它的直径少一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将自己用硬纸板剪好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或用软尺将圆围绕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确信所有的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

四、层层诱导,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由“学会”到“会学”,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操作。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学生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后,接着让学生思考,还能不能用其它方法指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很有兴趣地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由多种方法,不只是书上的一种方法。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借助语言,进一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借助语言,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操作的理解。学生思考凭借材料的感知表象,进而组织内部语言,认识事物的特点。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并表述出来。例如:让学生从动手,数出长体棱的条数,而且要提示学生,怎样数既清楚又不至于数重或数漏,鼓励学生,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方法,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