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构建

陈意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环境破坏、城市规模扩大、贫富差距、信息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使得公共危机更容易被触碰并引发。因此,有效构建当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本文拟对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如何有效构建当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进行一点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构建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大从而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对能源需求加大,环境受到的破坏更加严重;城市规模扩大,出于利益需求,劳动力迅速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在短时间内,无法缩小贫富差距;信息渠道多元化,网络、手机的普及让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乃至谣言迅速传播等;这些特有国情,使得公共危机更容易被触碰并引发。因此,有效构建当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非常必要。本文拟对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如何有效构建当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进行一点思考和探索。

一、当前应急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2011年3月16日,受日本核电站爆炸事故影响,中国突然出现一场全国性的食盐恐慌性抢购事件,这一影响亿万人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再次证明,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中国应急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挑战

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重要推动力。人口和财富的集中难免带来各种风险在城市的聚集,火灾、地震、水灾、气象灾害、恐怖爆炸、踩踏事故、地质灾害、城市流行病灾、各种事故频频发生、以及因为城市建设而导致的破坏。从总体上看,城市风险多由公共危机引起,同时若干城市爆发公共危机,会使得整个灾害加剧。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缺乏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有效的应急体系,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管理缺陷。中国的城市化不可逆转,那怎样使它更合理,争取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发挥城市化的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深入思考并努力解决好的问题。

2.工业化、信息化的挑战

当前,我国各个城市基本上都处在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城市排放污染物越来越多,能源污染及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多,由环境恶化引发的事件层出不穷,由此导致的问题不断上升。各类城市风险之间通常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一种灾祸发生之后,往往会引发其他各种灾祸。频频出现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突发性环境事件,除此以外,水、电、信息等工程也屡屡出现安全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是当前我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也给应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的交互性使人们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新闻信息。因此,确保公众信息安全,根据形势进行引导,才能确保公众不会因信息误导而引发恐慌。

3.市场化的挑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也开始与过去不同,再加上其他问题干扰,使得社会更加不稳定。同时,社会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影响社会安全网的建构。农村、山区等地方的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很多方面的社会安全配套设施尚不健全,部分处于弱势的群体难以得到援助,导致公共危机频频发生。

4.国际化的挑战

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需求,许多外国政府纷纷颁布新的政策,对环境安全提高标准,从而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一定限制。同时我国存在的环境、能源问题,也极大地约束了我国的发展,从而产生系列新的矛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金融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不合理进行处理,就会演变成系统性的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就是前车之鉴。

实际上,这些挑战给我国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出的二大问题: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如何认识风险,如何防范风险和处理风险;第二,需要创建一个什么样的应急体系,如何才能不断完善应急体系,确保我国可以长期持续平稳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构建

诚然,当前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体制能够集中资源办大事、实事的优势。在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中,真诚的接受公众的监督,充分调动和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应急管理首要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体现。

1.注重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意识

要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以及舆论的力量,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各种应急知识,包括自救、互救、以及对广大群众进行应急技能培训,提高全社会每个人的应急意识,以及救助能力。加强各种应急培训工作、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完善各类培训网络,丰富应急培训的相关资源,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应急能力、创建志愿者队伍,从事社会应急工作,积极推进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项工作。对现代社会中各种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创建一套完整的体系,使应急处理有章可循。

2.进一步完善应急法律体系和预案预警建设

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急应当遵循的各项原则;其二是创建科学有效的机制,提前预警危机,尽可能减少应急事件对民众带来的危害,以及给社会造成的动荡不安;其三,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采取恰当措施处理,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逐步对与应急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及修正各项标准。同时要以各项法律为依据,结合实际的情况,制订完善各项地方性法规。

对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完善,其实也就是对整个应急事件处理过程进行规划,将应急处理的每个环节落到相关责任人身上,才能确保对应急事件处理的有效性。制订应急预案并不是在事件发生时,而是在整个事件发生之前,因此时间十分充足,可以将整个预案制订得更加完美,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预案制订完成时,应当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并且详细而深入地进行讨论,确保其在现实中可发挥效力。

3.提高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应急能力有迅速反应、及时行动的优势。一般而言,基层是危机发生的第一现场,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并不能第一时间赶到,因此中间存在一段差距,而这是危机处理最关键的部分,如果能及时进行处理,就能在危机未发生之前消除,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其他的灾害发生,在这个时间段,能调用的力量往往只有社区。而社区和居民往往是危机发生的直接受害方,危机控制的具体效果会对社区及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因此社区有充分的动力运用自身资源对危机进行预警和控制,从而将因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减到最低。因为社区离群众最近,因此在危机处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该机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面对许多的困境,对公共危机管理造成相应的限制。

4.强化事故多发行业应急能力建设

把防灾减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在做好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种类相关设备的防灾、抗灾能力,保证学校、医院、大的商场等人比较多的地方的安全。同时需要对各个生产企业进行监管,让他们重视安全生产,重点投资引入先进的相关安全技术,重点改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等这些高危险行业的生产技术,从实际出发真正的改善安全生产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改进城镇和乡镇的医疗救助水平,从而对各类传染疾病和瘟疫能做到良好的控制,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医疗水平。

5.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积极采用有效的方法,不断开辟新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资金的来源,努力争取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尽量遵循让受益人尽可能多的投入资金的原则,提高应急管理费用的投入,尤其是那些灾害发生频繁的工矿企业,更是需要增加对应急管理的投入。同时在物资储备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藏场所的建设,不断扩大救灾物资的提供渠道,采用更加先进的方法对各个种类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崭新的资源保障体系。

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分类管理。一方面对政府应急机构和大型高危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处理应急事件。另一方面,引进大量的专家对应急工作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另外也需要积极动员非专业性人才以及相关组织参与到应急事件中来,严重时还可以申请军队支援。组建全面的应急管理保障制度十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管理网络

政府在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无可质疑的。但政府要让社会力量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参加到整个的社会管理中。政府应当把权力给些社会团体,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应急管理中。社会组织还能够监督政府的管理活动,能够对政府的管理活动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不以他人的意志转移的。这些事政府机构自己检查的时候很难做到的,这些能够帮组政府组织降低做决定时犯错误的可能性。所以,广大公民自己参与到社会管理,这能降低政府应急管理出错的可能性,能够降低政府应急工作管理的难度,能促进政府应急管理的制度全面贯彻执行。但是,政府也需要采取措施监督社会组织活动,这些措施包括政府对其活动进行督导,加强约束,引进媒体和人民的监督等,以免这些社会组织在行使自己权力的时候迷失了方向,对整个社会管理的威信和应急管理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最终,政府和社会组织力量相互融合,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应急管理体系,这种广泛的全民参与和对人民的容忍性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7.加强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

有社会安全专家说,探索政府应急管理的方针比提升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要重要得多。所谓强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是指应急管理能够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形和需要管理的人员的变更,尽可能多的搜集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从而适时改变应急管理相关的举措,与社会接轨,努力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水平。所谓的应急管理咨询机制,指的就是专家和学者需要在咨询机构中充分运用他们的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参加到应急管理和服务中来,为政府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 让政府应急管理者和专家学者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实现让他们在知识和信息方面资源共享,共同面对困难,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政府和学术界的沟通和交流,这不但可以将学术界成熟的相关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应急管理中去,还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学术研究。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各种灾害,对于灾害应急处理,各朝各代都累积了相当多的经验。同时社会主义体制也充分发挥集中所有资源办大事实事的优势,从而为社会应急体系的创建提供可靠的保障。近年来,应急管理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社会体系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唯有创建科学而合理的应急体系,才能确保在处理和应对各项灾害的过程中,更加灵敏地反应,避免突然发生公共事件,或者尽可能消除因公共事件带来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汪玉凯.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3]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莫于川.从抗震救灾实践看我国公共应急法制的保障作用和完善路径[J].中国应急管理,2008(6).

[5]苗兴壮.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丁元竹.社区与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与方向[J].学习与实践,2007(1).

[7]万军.新时期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建设指导原则初探[J].理论前沿,2004(6).

[8]桂维民.应急决策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